<dl id="zfnpn"><output id="zfnpn"></output></dl>

    <pre id="zfnpn"><rp id="zfnpn"></rp></pre>
      <video id="zfnpn"></video><em id="zfnpn"><rp id="zfnpn"></rp></em>

          為什么說“先有北京灣,后有北京城”?

          時間:2022-09-13 08:46:54 來源:新京報 點擊:0

          北京分布著大小河流200余條,它們分屬于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即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北運河、拒馬河及泃河(薊運河)。北京市西部為拒馬河(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中部是溫榆河—北運河水系,東部有潮白河及泃河(薊運河)水系。溫榆河—北運河水系發源于北京境內,其他四大水系均來自北京以外,為過境河流。在《北京的水》一書中,作者云亦講述了北京城的產生、發展與變遷與城市河湖體系的關系。

          以下內容選自《北京的水》,較原文略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圖均來自該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北京的水》,云亦著,北京出版社,2018年12月。

          “海畔云山擁薊城”。北京,位于華北平原西北隅,西部和北部為太行山與燕山山脈環抱,東南是一馬平川。依山面海,龍盤虎踞。14億年前的“燕山運動”使西北部上升為山地,東部下陷為平原,地理學上把這塊平原稱為“北京灣”,因此,又有“先有北京灣,后有北京城”一說。

          “北京灣”特殊的地形地勢,使西北部徜徉流轉于群山中的大小河流向東南平原匯流,到北京平原上形成了五大水系——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溫榆河—北運河水系、拒馬河水系、泃河水系。這五大水系孕育、滋補著北京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歷史上的北京城水資源非常豐富,堪稱一座水城,北京內城與城外的聯系常常依靠密布的河網。像通惠河、溫榆河、潮白河等,都能通船。那時從通州起航的船只可以一直開到密云城下,如果再順著溫榆河逆流而上,一直能開到昌平的沙河。地下水也很豐富,在永定河和潮白河兩大洪積沖積扇的中上部地區,形成兩大地下水溢出帶,泉水眾多,泉流豐沛。一條是沿山前平原呈弧形,分布于南部的昆明湖、紫竹院至右安門,直到南苑鎮,有多處泉水。如海淀的萬泉莊,據記載有28個大泉眼,這些泉眼流出來的泉水,通過萬泉河向北流??滴跄觊g興建圓明園的時候,主要水源就是萬泉莊的泉水。玉泉山的泉水水量更大,后來隨著水系變遷,這些水源基本枯竭了。另一條在北部,從南口以下至百泉莊、四家莊、亭子莊等地,呈長條狀分布,有一畝泉、滿井、百泉等。

          北京城的產生、發展與變遷都與城市河湖體系有著直接關系。

          遼南京城、金中都城,城市水源主要依賴蓮花池水系。金對遼南京城水系做了較大改變,形成新的護城河系統。源于蓮花池的洗馬溝(蓮花河)被圈入城內,成為宮苑水源。在宮城西面建同樂園,開西華潭等湖泊,宮城之內建魚藻池。蓮花河流經皇城宣陽門前,由南城垣下流出城外,河水經城垣處建有規模宏大的水關。在中都城內還開辟了一些小河,如會城門至蓮花河的水渠、迎春門內的水渠等。

          元大都城建成后,開通了由大都城至通州的壩河和通惠河。壩河起于大都城內的積水潭,下接溫榆河,與運河相通。至元三十年(1293)修建完成的通惠河,由昌平白浮泉引水,西折而南,聚昌平西部泉水匯入甕山泊,合玉泉山水,引入大都積水潭,再由積水潭引至通州,與大運河相接。又開金水河,引玉泉山水入內。元末開鑿金口新河,引盧溝河水至通州,因水量過大,威脅城池而廢棄。

          明代,北京城及近郊水系在元代基礎上有了較大變化。明初北京城放棄了元大都城北部,將元大都城內的壩河河段改建為北護城河。永樂年間北京城南擴,原元大都南護城河填平為城市街區,在擴建后的南城門外開鑿了新的南護城河,在皇城承天門前增加了金水河。元大都的金口河故道因城市建設而湮廢,正統年間在原金口新河故道上開通三里河,嘉靖年間修建外城,開挖了外護城河。元代金水河至明代湮廢。

          清代,北京城及近郊河湖水系變化不大,只有局部變動。清中葉,大明濠橫橋以北河段湮廢,甕山泊擴建為昆明湖。

          歷史上遺留的古河道部分地段以及天然與人工造成的部分洼地由地下水滲出和積水形成幾十處大小湖泊。北京的先人從隋代起先后開鑿了溫榆北運河、薊運河、通惠河等人工河道,使河湖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優化的城市供水網絡。

          近些年來,隨著氣候的變遷和頻繁的人類活動,北京城的水資源大幅度枯竭,許多河道消亡或退化,地表水系逐漸減少。北京市人均占有水資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年,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八分之一、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三十分之一,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缺水下限1000立方米/年,年人均水資源在世界大城市和首都中名列百位之后,屬資源型缺水城市。

          自20世紀50年代起,在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上先后修建了近百座大、中、小型水庫,并開挖了兩條大型引水渠及大中型灌區。80年代以來,對城市河湖開始綜合治理,保護河湖水質,修建了污水截流管,把污水引至污水處理廠,還清,還綠。已建成昆明湖—南護城河—通惠河(簡稱南環)和長河—北護城河—亮馬河—二道溝(簡稱北環)兩條花園式河道,成為環繞城區的“綠色項鏈”。后門橋水面、蓮花池、菖蒲河、轉河、御河等恢復工程,再生水工程和南水北調部分工程的相繼啟用,也使城區水環境有了很大改善,“盧溝曉月”“長河觀柳”的景觀再現。

          保護北京的水,就是保護北京城的生命之源。

          永定河水系有“小黃河”之稱

          永定河,古稱?水、桑干河、渾河、盧溝河,因其河道多次變動,所以又稱無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賜名永定河。永定河斜貫北京西南部,是北京最大的過境河流。由于受上游降水量分配不均勻的影響,其流量極不穩定,加之上游經黃土區,河水含沙量較大,故有“小黃河”之稱。

          永定河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秦和西漢時,稱“治水”;東漢時期,下游仍稱“治水”,上游因源出自累頭山,以今黃水河為正源,則稱“?水”。隋、唐時期,永定河被稱為桑干河;元、明時期稱渾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始名永定河。

          永定河流域圖。

          永定河由洋河、桑干河和媯水河三大支流在官廳附近匯合而成。

          洋河由東洋河、西洋河、南洋河在河北省懷安縣匯合而成,經宣化盆地在涿鹿縣朱官屯與桑干河匯合入官廳水庫。

          桑干河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北麓的桑干泉,向東北流經大同盆地接納了渾河、御河,東流入河北省,在陽原縣錢家沙洼納入來自蔚縣的壺流河,然后在朱官屯與洋河匯合入官廳水庫。

          媯水河發源于延慶區黑漢嶺西北的大吉祥,向西南流,在香村營以南接納古城河,在延慶西南大路村入官廳水庫。

          洋河、桑干河、媯水河匯入官廳水庫,水庫以下稱永定河。官廳水庫至三家店為永定河山峽地段,全長108.5千米。河流蜿蜒于高山峽谷之中,沿途接納了湫河、清水河、下馬嶺溝、清水澗、葦甸溝、櫻桃溝等。三家店以下進入平原,經豐臺、房山、大興等區,在大興區石佛寺附近入河北省。

          永定河在北京境內的干流長度約169.5千米,流域面積310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18.9%,其中山區為2453平方千米,占該流域面積的79%,平原為652平方千米,占21%。

          官廳水庫以上為永定河上游,地處山區,絕對高程較大,相對高程較小,多為中山丘陵及盆地,河谷開闊,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上游地區74%的流域面積為黃土覆蓋及石質山區,植被覆蓋度不到30%,土質疏松,下切較深,兩岸沖溝發育,水土流失嚴重,是國內多沙的河流之一,故有“渾河”“小黃河”之稱。

          官廳水庫至三家店之間為該河中游。此段處于中山峽谷區,兩岸山勢雄偉,山坡陡峭,谷深岸窄,河水在峽谷中迂回前進。河道天然落差340米,平均坡降3.2‰,水流急,水能資源豐富,占全市水能蘊藏量的20.4%。雁翅以下,落坡嶺至三家店,河道在上葦甸穹隆和九松山向斜之間,組成山體的巖性為寒武、奧陶系灰巖,溶洞較多,巖層破碎,節理發育,巖層傾向與河水流向一致,此段河水滲漏嚴重。山峽地區多暴雨,支流溝短坡陡,每遇暴雨洪水猛漲,受洪水及泥石流的威脅較大。

          三家店至河口為下游,河流進入平原,地勢變緩,水流速度減慢。三家店至盧溝橋河道長17.25千米,流域面積19平方千米,平均坡降2.6‰。河道曾分為東、西兩汊,至陰山咀復而合一。1992年,北京市有關部門組織施工,堵閉西汊,疏浚東汊,使此段只留下一條干流。盧溝橋至梁各莊河道長60.8千米,坡降更為平緩,為1‰~0.4‰,河道已淤積成地上河。

          永定河從三家店出山進入平原后,主河道在歷史上曾多次變遷,且長期數條河道并存。在晚更新世玉木冰期的最盛時期,氣候寒冷,寒凍風化強烈,巖屑物質大量產生,河流的搬運能力不足以將其全部帶走,在山前形成了廣闊的沖積扇。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全球氣候變暖,巖屑物質減少,河流水量增加提高了搬運能力,永定河沖積扇停止發育,進入河流深切時期,在現北京的平原地區西南部沖刷出多條古河道。全新世中期,氣候溫暖,永定河水量充沛,沖積扇上水網密布,植被茂盛,河床堆積加快。


          永定河。

          據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對北京平原地區古河道的勘測調查和14C測定,多份研究報告中提出據今1萬年~1200年間,在現北京城區及附近有多條永定河古河道通過,自北向南分別是:古清河,古金溝河及其下游北支古灞河、古高梁河與南支古薊河、古蓮花河,位于今豐臺區和石景山區之間的古漯水及其西側的古無定河、渾河。

          約在全新世早期,永定河從三家店出山后向東北,再向東經今巨山村、南塢、海淀、清河,從通州入潞水,此為清河故道。大致在同時期,永定河出山后向東,經今楊莊、八寶山,過城區到通州,為金溝河故道。同時期或略晚,永定河出山后向東南,經今衙門口、小井、南苑、小張灣、采育出境,為漯水故道。其后,有河道經今衙門口過豐臺、西紅門、黃村、龐各莊、楊各莊、李賢,向東南出境,為無定河故道。

          在八九世紀,永定河經盧溝橋后,一支過今立垡、鵝垡、后辛莊、前大營、魏善莊、湯營,向南出境;另一支經諸葛營、北章客一帶,向東南出境,兩支并稱渾河故道。經盧溝橋南下,過鵝坊、葫蘆垡、趙村,從大興南界崔指揮營村出境的河道,為現今的永定河河道。

          在永定河河道變遷時期,北京平原區地殼略有升高,迫使河流逐漸向南遷徙,數條河道由北向南,基本上從老到新排列,同期或有兩三條河道并存,新河發育后老河逐漸消亡,成為故道。其中晚于漯水的無定河先于漯水、晚于永定河的渾河先于永定河消失,其余的按新老順序依次消亡,只剩下現今的永定河道。

          晚全新世,現北京地區人類活動趨于頻繁,植被逐漸被破壞,水土流失也隨之加重。河流所帶泥沙大量沉積,河床淤高,擺動不定,歷史上稱之為“善決”“善徙”的“無定河”。直至17世紀,河道才基本穩定,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筑堤,正式命名為永定河。1954年官廳水庫建成后,起到攔沙、蓄洪作用,水患基本根除,該河從此才成為名副其實的永定河。

          作為海河北系四大河流之一的潮白河

          潮白河是海河北系四大河流之一,上游分潮河、白河兩大支流,兩河在密云城區西南河漕村匯合后稱潮白河,流經京津冀三省市,于北塘附近入渤海。潮白河從匯合口以下流經密云、懷柔、順義、通州四區,經北京市界干流總長83.5千米。

          潮河發源于河北省承德市豐寧縣草碾溝南山,向南流經古北口附近入北京市密云區,在桑園以西有安達木河匯入,在高嶺以南入密云水庫,在水庫東側納入清水河,于水庫南側堿廠附近出水庫,至辛安莊納入紅門川,向西南流,在城區西南河漕村與白河匯合。


          潮白河。

          白河發源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大馬群山東南,流經赤城,在青羅口與源于龍關縣的刁鶚河匯合,向東折去,在延慶區白河堡附近入北京市境。在菜木溝納入黑河,在寶山寺納入南來的渣汰河及北來的天河,在湯河口納入湯河,折而向南流,在青石嶺附近納入琉璃河,在張家墳以東入密云水庫。在庫北還有白馬關河匯入。白河由溪翁莊出密云水庫,向南流,在城區西南河漕村與潮河匯合,匯合后稱潮白河。

          潮白河密云段向西南流到牛欄山東側納入懷河,在順義區趙莊南納入箭桿河,在通州區西集鎮大沙務村東出北京市,入河北香河縣,經潮白新河入渤海。

          潮白河水系在北京境內主河道長118千米,其中潮白河干流(河漕村至趙莊)長度83.5千米。該水系在北京境內流域面積5487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33.4%。其中山區流域面積4499平方千米,占境內流域面積的82%;平原流域面積988平方千米,占境內流域面積的18%。

          潮白河在密云城區以上稱為上游。上游除河源段河道比較開闊外,多呈“V”形河谷,白河自白河堡至密云水庫,潮河自古北口至密云水庫,河床基本鑲嵌在峽谷中,山勢陡峭,巖石裸露,河床比降大,水流急,河流以下切作用為主。密云水庫以下至蘇莊稱中游河段,河流流經沖洪積扇上,地勢比較平坦,平均坡度約為1.1‰,河中出現沙洲及汊河,洪水期以搬運作用為主,枯水期以沉積作用為主。蘇莊以下為下游地區,地勢低洼,河谷開闊,有廣闊的河漫灘,以沉積作用為主。

          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段

          溫榆河—北運河水系是北京五大水系中唯一發源于境內的河流,源于昌平區,承泄西山及燕山南麓的諸小水流,溫榆河上游由東沙河、北沙河、南沙河于沙河鎮匯合而成,清河、壩河和小中河等依次匯入,通州北關閘以上稱為溫榆河,北關閘以下稱北運河。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段,漢稱沽水,遼稱白河,金稱潞水,清雍正四年(1726)始有北運河之稱,沿用至今。史書一般稱漕河、運糧河。北運河在通州區牛牧屯村出市境,經香河、武清兩縣后在永定河屈家店樞紐向東南匯入海河。

          東沙河由德勝口溝、錐石口溝、上下口溝、老君堂溝的溪流在十三陵水庫以上匯合而成,在沙河鎮北入北沙河。

          北沙河,元代稱“雙塔河”。古代曾是漕運河道。源于昌平區四家莊,向東南流,于雙塔村西北匯入高崖口溝、白羊城溝、興隆口溝、龍潭溝、關溝諸水,進入海淀區。再向東南流至梅所屯東北出海淀區界。又左匯虎峪溝、東沙河水東流入沙河水庫。

          南沙河上源是周家巷溝,發源于海淀區寨口村附近,向東北流,在常樂村以南匯入一條發源于二道河的小河后稱南沙河,于沙河鎮以東入沙河水庫。

          三條沙河匯合后,出沙河水庫稱溫榆河,繼續向東南流,在北馬坊南有孟祖溝匯入。在曹碾村接納了發源于燕山南麓的由入家溝、西峪溝、鉆子嶺溝、桃峪口溝、白浪河及牤牛河等小河匯合成的藺溝。繼續向東南流,在沙子營以東,清河匯入溫榆河。清河發源于玉泉山附近,在海淀區廂白旗北納入萬泉河(源于萬泉莊),在清河鎮南納入小月河。

          壩河、通惠河與市內護城河相通,屬排污河,在通州城區以北入溫榆河。

          溫榆河。

          小中河發源于懷柔區山前洪積扇前緣,向南流經順義城區以西,在通州城北入溫榆河。

          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段,自通州北關閘以下,沿途納入涼水河,于通州區西集鎮牛牧屯村南出北京境后,納入鳳港減河及龍鳳新河。

          涼水河上源有蓮花河、豐草河及馬草河,均源于永定河大堤東側,在豐臺區果園以下稱涼水河。向東南流,在通州馬駒橋北納入大羊坊溝,在張家灣納入蕭太后河及玉帶河,在榆林莊匯入北運河。

          鳳港減河是人工河,把鳳河與港溝河串聯起來,在香河縣賈莊以東匯入北運河。龍鳳新河在天津武清區北入北運河。北運河在天津紅橋入海河,全長200余千米。

          通州東關段北運河水系在北京境內的流域面積4320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26.3%。其中山區994平方千米,占境內流域面積的23.1%;平原3326平方千米,占76.9%。

          北運河在歷史上是人工開鑿的漕運糧食的水道,河床狹窄,水量不大。為增大運河水量,使運糧船直入大都城,元朝科學家郭守敬建議,將昌平鳳凰山腳下的白浮泉引到甕山泊(今昆明湖),經高梁河(今長河)、北護城河、通惠河到通州。水量增大,運糧船可順利到達運糧碼頭積水潭?,F在北運河水系為北京城區及平原地區的主要排水河道。在汛期,因河床狹窄,排泄不暢,下游多以減河分洪,洼淀放淤。有青龍灣減河、筐兒港減河分洪于七里海和金鐘河。

          北運河河床土質多為粉細沙,主槽不穩定,河身彎曲,汛期常泛濫成災。據統計,明代發生洪災19次,清代40次,民國期間發生較大洪澇災害5次,其中1939年北運河洪水與潮白河洪水連成一片,災情慘重。

          拒馬河是北京清潔的地表水資源之一

          拒馬河發源于河北省淶源縣的淶山,至淶水縣西北轉向東,在房山區十渡鎮大沙地入北京境內,在鐵鎖崖分南北兩支,一支為北拒馬河,一支為南拒馬河。北拒馬河在北京境內長19.5千米,東流至南尚樂鄉南河村出北京市界;南拒馬河直入河北省。

          拒馬河水系在北京境內的流域集中在房山區,由大清河支流拒馬河及大石河、小清河等構成。拒馬河在北京境內長41.5千米,流域面積2168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13.2%。其中山區流域面積1583平方千米,占該流域面積的73%;平原流域面積585平方千米,占該流域面積的27%。

          大石河及小清河源于房山區,是拒馬河較大的支流。注入北拒馬河的支流還有馬鞍溝、千河口北溝、東溝、大峪溝及胡良河,多為季節性小河。

          大石河發源于百花山南麓,在山區有峪子溝、大堰臺溝、白石口溝、中窖溝、南窖溝等注入;向東流至漫水河出山進入平原,向南流,沿途接納了馬刨泉河、周口店河、夾括河;在東茨村入北拒馬河,全長120千米。大石河在漫水河以上流經石質山區,深切西山地區分布廣泛的中、上元古界(薊縣系、青白口系)及古生界(寒武、奧陶系)地層,流域內大泉比較發達,流量8萬立方米/日的萬佛堂大泉即在該流域。大石河出山以后,流經山前第四系松散沉積物,河谷較寬,比降變小,徑流緩慢,水量下滲強烈,在十八畝地至夏村一段成為干河谷,夏村以下才為常年有水的河流。

          小清河發源于豐臺區馬鞍山東坡,上源為小啞叭河,在南流途中接納了九子河、啞叭河、刺猬河,到東茨村入北拒馬河。


          小清河。

          拒馬河在張坊以上為上游,河流在中山、低山峽谷中流動,地處黃土高原東緣,太行山山脈東麓,土質松軟,河床下切作用強烈,沖溝發育,是該流域主要泥沙來源地。上游處于暴雨中心,河床比降大,匯流迅速,地表產水量較多。張坊以下屬于中下游地帶、河流流經太行山東側沖積扇及華北大平原上,因河床坡降變緩,泥沙大量沉積,有的地段形成地上河。拒馬河水量豐沛,水質好,是北京清潔的地表水資源之一。

          州河和泃河是薊運河的兩大支流

          泃河屬海河流域薊運河水系,發源于河北省興隆縣的茅山和跑馬場,經天津市薊州區泥河村入北京市平谷區,由東向西,在平谷城區西南芮營村納錯河(今稱洳河)南流,于北務村出境。泃河、洳河是平谷區主要泄洪與排澇河道。

          薊運河有兩大支流。一是州河,發源于河北省遵化市北部燕山南側;二是泃河,發源于河北省興隆縣黃崖關北。泃河向南流至薊州區北部羅莊子急轉向西,在泥河村附近入北京平谷區。在海子水庫以下向西流,沿途納入將軍關石河、土門石河、黃松峪石河、北寨石河、魚子山石河、豹子峪石河等,又在平谷城區西南前芮營附近納入洳河(20世紀90年代前曾改稱錯河),在英城以南納入發源于順義區龍灣屯北的金雞河。

          泃河折向南流,在馬坊東南出平谷區,進入河北省三河市,在天津寶坻區九王莊附近與州河匯合,匯合后稱薊運河。薊運河繼續向東南流,在江洼口納入還鄉河、青龍河等。經蘆臺、漢沽于北塘入渤海。泃河流域降雨量較多,是北京市的暴雨區之一,汛期洪水量大,河底縱坡0.7‰,歷年平均流量11立方米/秒,最大洪水量2000立方米/秒 (1958年)。海子水庫、黃松峪水庫建成后,最大洪水量降至500立方米/秒(1978年)。泃河多年平均來水量為1.39億立方米。水質良好,將軍關至韓莊段為二級,韓莊染料廠至張辛莊段為三級,張辛莊至前芮營段為一級,前芮營至馬坊段為二級。多年平均輸沙量4.41千克/秒,年輸沙總量13.9萬噸,侵蝕模數72.7噸/平方千米·年。

          洳河系泃河水系最大支流,曾稱錯河。發源于密云區東邵渠鄉的銀冶嶺。由北向南流經太保莊南入平谷區。經劉家店、峪口、樂政務、王辛莊、大興莊、平谷鎮于馬昌營鄉前芮營村東南匯入泃河。河床寬30米,長40.7千米。

          金雞河系泃河支流,史稱五百溝水。發源于順義區唐指山南麓,由西北流向東南,于英城鄉河奎村西北入平谷區,于英城大橋北匯入泃河,長27千米。

          薊運河水系在北京流域面積為1347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8.2%,其中山區流域面積674平方千米,占該水系在京流域面積的50.04%;平原流域面積673平方千米,占該水系在京流域面積的49.96%。

          該流域北、東、南三面環山,構成半封閉型盆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山地屬侵蝕構造低山地形,溝谷縱橫,多峭壁,海拔300~1000米。中山地區植被較好,低山及丘陵區由于人類活動影響,草木稀疏,植被覆蓋度較差。盆地中為第四紀坡積,沖積沉積物,土質疏松,滲漏嚴重,發源于北山的諸小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

          原文作者/云亦

          摘編/安也

          編輯/青青子

          導語校對/趙琳

          --
          --
          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视频

            <dl id="zfnpn"><output id="zfnpn"></output></dl>

            <pre id="zfnpn"><rp id="zfnpn"></rp></pre>
              <video id="zfnpn"></video><em id="zfnpn"><rp id="zfnpn"></rp></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