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退休為何要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京城?
古代臣子到了六十或七十歲后,便要主動請辭,表示自己無法繼續工作。
一般情況下,“老病不堪厘務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是兩個比較好的借口。待皇帝審批后,該臣子便能成功退休。這便是君臣之間心照不宣地“潛規則”,也被稱為“致仕”。
由于臣子給君王留了面,也給后來人讓了路,從而確保了封建體制的有條不紊與相對健全。所以在他們致仕后,皇帝會特別賜下一些物質與精神上的賞賜或優待。比如唐代官員,退休后會有專人為其開道,敲鑼打鼓地把他送回老家,表示“榮歸故里”。
在很多時候,三品以上的大員在退休后,都有資格在朝中行走,且被允許參與國家大事。一些輩分高、功勞大的老臣,倘若腿腳不便,朝廷還會專門派人把他抬到大殿上。
所以,他們才會選擇告老還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官員倘若不貪,很難在退休后繼續維持自己的京城生活。
二、京城米貴
古代的城市發展,遠不如今天。今天的首都,雖說仍是超級都市,但其他城市的條件也沒差到哪去。但在古代,一國之經濟主要靠京城或其他地區的主城。
官員在退休以后,首先要解決的頭等大事,就是吃和住。吃倒是還好,關鍵是居住問題,實在難倒了很多人。
在當時,官員居住的官邸是公家的,并非私人持有。雖然不排除有官員立下大功,被皇帝直接賞了一幢宅子;但對絕大多數官員來說,奮斗大半輩子,也未必能在京城中買房。
房價高、房租貴,也是很多年輕官員最頭疼的問題。他們剛入仕,未必能分到公家房子;所以如白居易、賀知章等人年輕時,往往要借住在朋友家里。
再加上很多官員退休后,也未必能拿到在任時期的“全俸”,那些“半俸”或者只有幾畝薄田而夠維持養老生活的官員,自然要選擇回歸家鄉。
三、回鄉養病
因病而致仕,是很多臣子的常用借口。有些時候,這也是一次試探。致仕的“最終解釋權”在皇帝手中,倘若臣子成功退休,必然要遵守自己的諾言:回到家鄉養病。
但如果皇帝還想留任,便會親自派出太醫,給予其高規格待遇,遇到這種情況,臣子心里就明白:自己暫時走不了了。
在這種情況下,官員一旦退休,又沒有經過特許能留在京城,一般就是默認:自己要回歸家鄉了。
四、遠離中樞
有些時候,臣子退休可能還不到年齡,但他卻遇到了朝堂傾軋、黨爭波及、皇帝猜忌等情況,故而也只能被逼退休。
這種情況,在宋代很常見。趙家對讀書人十分優待,不僅給予他們頗高的社會地位,也在各方面保護其權利,更有人總結:“刑不上士大夫?!眱炰椎拇?,讓士大夫們之間,也經常發生“內斗”。
如王安石變法引發的一系列政治旋渦,王黨之后,還有新黨與舊黨,亦或是兩邊都不站的中立派。神仙打架,別說一般人了,就連宰相王安石及其繼任者,也難免被迫退出朝堂。
一些官員在黨爭中失敗,被迫退出朝堂。為了遠離朝堂旋渦與各派系之間的殘酷斗爭,他們往往會返回老家,盡量避免自己再被摻和到其中。
五、歸養侍親
自古以來,古人便極其重視孝道。漢代更是以孝治天下,以孝作為選拔官員的主要評判標準。在儒家倫理自上而下地深入到民間后,孝道,便成了所有人都要遵守的規矩。
父母去世,官員要回家丁憂。就像蘇軾,他年輕時若非為母守孝,說不定也能趁著歐陽修還有影響力時,成長為朝中的肱骨力量。在朝中待久了,一些臣子也難免會被自己的政敵攻陷,說他為了功名利祿而放棄家人。
六、培養后人
在回到家鄉后,一些退休官員也沒有閑著。他們雖然無法在朝堂中繼續為官,但仍心念國家。為此,他們往往會培養家鄉或同族子弟。
如范仲淹,在回到家鄉后,便興辦起了“義莊”,用以資助家族小輩讀書,就連女子嫁人,族中也有補貼。
如此一來,即便他們已經退休,仍能“發光發熱”,不僅為國出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回報家鄉。
參考資料:《舊唐書》《宋史》《宋會要》《續資治通鑒長編》
-
上一篇:北京一名的演變由來和最有名的十處景點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