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燕園57件石雕石刻文物“云上安家”
北京大學石雕石刻文物數字化采集建檔項目近日已結項上線,燕園內57件石雕石刻文物的數字化信息已在網上集中展示,北大師生足不出戶、輕點鼠標即可欣賞3D版西門華表、翻尾石魚、乾隆御制詩碑等。該項目屬于燕園文物數字化工程的一部分,未來北大還計劃啟動校園文物古建的數字化采集建檔工作。
北大石雕石刻文物數字化項目于2018年正式啟動。項目工作坊由北大文物保護與管理辦公室發起,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與考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承辦,北京大學文物愛好者協會和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及各院系學生共同參與。從2018年12月到2020年1月,工作坊一共組織了5次,來自不同院系的志愿者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校園內石雕石刻文物的分布位置、現狀環境、空間和紋理信息進行了記錄,在此基礎上,他們依托室外三維掃描、攝影建模、全景拍攝以及后期室內數據處理等多種技術手段,對燕園石雕石刻文物進行了數字化采集和建模歸檔。
在技術方案上,團隊結合了三維激光掃描和近景攝影測量的優點,使用三維激光掃描采集點云模型,通過點云模型為近景攝影測量提供控制性尺寸網以形成直觀、準確的三維紋理模型,并降低了數字化難度和成本;在數據管理上,他們設計了地圖、全景、模型和圖像的管理和利用系統結構對數據分級加載顯示,使用瀏覽器即可方便訪問數據,實現了文物數據信息便捷、可視化的管理。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劍葳介紹,目前已有57件石雕石刻文物線上展示,“這為今后北大的石刻文物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也有助于師生校友更好地了解燕園文物?!彼硎?,之前,不管是北大還是國內其他單位從事文物數字化工作,一項共同的難題是,三維掃描、攝影建模等采集的數據無法直觀展示。為此,他們專門開發出一套燕園文物整體展示和管理系統,通過合理的數據管理,將不同形式的數據串聯,可以方便地對外展示,也為后續利用創造條件。
張劍葳說,打開系統可以看到,一個一個的小紅點分布于地圖上,點擊單個小紅點,就能呈現石雕石刻文物所在的環境,能看到360度甚至是720度的文物全景照片;再進一步,點擊全景文物照片,還能看到細致的有真實紋理的文物模型,并可以任意角度旋轉放大,這得益于工作人員采用控制性方法掃描和建模,網上瀏覽速度快、精度高;另外,點擊文物模型,還可以看到精細的正射影像,便于開展線條提取、病害觀察等工作,另外,文物的講解文字、歷史資料、語音導覽等也可附著于系統之中。
據了解,目前,該系統僅向北大師生開放,可通過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網站右上角“燕園文物”、北京大學房地產管理部網站右下角“燕園文物數字化”,或通過燕園微后勤公眾號,單擊下方菜單欄“燕園文物”三個入口觀看。
除此以外,北大還為“斷橋殘雪”石牌坊、半月臺乾隆詩碑、“柳浪聞鶯”石牌坊、花神廟碑等14處文物增設文物標識牌,介紹文物的來源和歷史典故,并新添二維碼。師生和游客掃碼后,即可在網站上查看文物的完整版中英文講解。
北大房地產管理部文保辦張通透露,目前校內石雕石刻文物采集已完工,下一步計劃將所有校內文物古建分批次采集并數字化建檔,“因為建筑比較高、工程量較大,后續進度還要商量?!彼步忉尩?,目前,考慮到數據安全性問題,燕園文物數字化成果僅向校內師生開放,后期待安全系統提升到一定級別,會考慮適時對外開放,以供社會公眾和北大校友“云賞文物”。
-
上一篇: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文物藏品比較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