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街景(圖)
北京內城街景
北京內城是內二環指北-西德勝門、東安定門;南-西宣武門、中正陽門(前門)、東崇文門;西-北西直門、南阜成門;東-北東直門、南朝陽門。北京內城位于皇城和外城之間,內城城墻是明朝在元大都城墻的基礎上經多次改建而成的。
老北京街頭早餐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襲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設置,將明代皇城內的大量內廷供奉機構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的大量衙署、府第、倉庫、草廠也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改為八旗居住區,令漢人遷往外城居住。清朝還在北京城內修建了大量黃教寺廟、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園等皇家園林區。
老北京市場照片
1911年清朝滅亡后,對北京城池進行改建,為改善交通和修筑環城鐵路,先后拆除了正陽門、朝陽門、宣武門、東直門、安定門的甕城,皇城城墻和東安門。1924年在內城城墻上新開和平門,1937年開辟啟明門(建國門)和長安門(復興門)(這兩個其實是豁口)。
北京內城街景
1949年之后,對北京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除工作。在內城城墻上增開了東四十條、小街、新街口等豁口。外城城墻、城門和角樓于1951年至1958年拆除?;食堑闹腥A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地安門于1950年代拆除。內城城門和城墻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拆除。內城護城河的東西南三面也加蓋改為暗溝。
北京鼓樓照片
北京鼓樓位于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北端。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鼓樓坐北朝南,為重檐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筑,通高46.7米。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臺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臺上四周圍以宇墻。
北京東四牌樓照片
東四位于東城區中部,元代稱十字街,明代于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樓式木牌樓,因位居皇城之東,故稱東四牌樓,簡稱東四。牌樓于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毀于大火,后曾照原樣重修。1954年東四牌樓徹底拆除。博學多才的大學士劉庸就曾在東四牌樓迤南的驢市(后更名禮士)胡同居住過。
居庸關長城
居庸關長城,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位于昌平縣城以北20千米的峽谷中。居庸關長城建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山谷間,兩旁山巒重疊,樹木蔥郁,山花爛漫,景色瑰麗,遠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為“居庸疊翠”。居庸關是從北面進入北京的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北京永定門照片
永定門位于北京中軸線上,于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遠安定”之意。永定門甕城城墻于1950年開始被陸續拆除;2004年北京永定門城樓復建,成為北京城第一座復建的城門。
永定門外的街頭食品攤位
以永定門城樓護城河為界,朝北為永定門內大街簡稱永內大街,南面為永定門外大街簡稱永外大街。永定門大街在五六十年代,是京城南部交通主干線,是永外及大紅門以南地區老百姓進城的必經之路。
-
上一篇:北京首家個體飯館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北京第一座公園你知道是哪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