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老北京 來前門大街逛京城老字號
前門大街現在已經規劃成步行街,坐落在天安門廣場南側,位于京城中軸線上,是北京最大的古城保護區,也是天安門廣場周邊唯一規劃的商業街區。步行街長845米,是一個林蔭商業步行街,與天橋南大街相連。在明嘉靖二十九年時,這是皇帝赴天壇、山川壇的御路,在明清至民國時期,前門大街被稱為正陽門大街,1965年才正式定名為前門大街。
如今,這條古老的商業街道上恢復了中心的御道和人們久違的老北京有軌電車。這里的建筑主要體現古都風貌,人們可以尋找到古老北京的記憶。前門大街悠久的歷史,也造就了這里的許多中華老字號。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前門大街的“十大老字號”。
1、全聚德烤鴨店
全聚德創始人的故事
全聚德始自清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創始人叫楊全仁(字壽山),老家在直隸(今河北)冀州。
清朝咸豐年間,因家鄉鬧水災,楊全仁與父老鄉親一起背井離鄉,來到京城前門外謀生,在護城河邊喂養雞鴨,并到前門大街一帶販賣。
到了同治三年(1864 年),楊全仁得知前門外肉市胡同一家叫“德聚全”的干鮮果鋪要歇業關張,楊全仁有心盤下這間鋪子,開一個小爐鋪,做烤鴨生意??伤謸倪@里生意不好,于是就請來一位風水先生察看這間鋪子的風水。
風水先生沿著胡同轉了一圈,對楊全仁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呀。只可惜原來的店主沒有經營好。”
楊全仁聽了心里暗自高興,有了主心骨。
風水先生接著告訴他:“這里的肉市胡同和后面的井兒胡同如同兩根轎桿子,將來如果把這個小鋪翻建成二層小樓,更像一個八抬大轎,生意肯定紅火。”
“那小爐鋪起什么字號呢?”楊全仁接著問。
風水先生告訴楊全仁:“可以把‘德聚全’三個字倒過來,叫‘全聚德’,便可去其晦氣、踏上坦途,一定會生意興隆。”
楊全仁聽后為之一振,心想這個名字好呀,一來自己名字也有“全”字,二來標明自己以德經營,就取名叫“全聚德”了。
有了名稱之后,楊全仁為了做一塊牌匾,請來秀才錢子龍(號云谷)為他書寫了“全聚德”三個大字,并制成黑底金字牌匾掛在小鋪的門眉上。
1864 年7 月9 日(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全聚德在一陣響亮的鞭炮聲中熱熱鬧鬧地開業了。
周總理的“烤鴨外交”
周總理同全聚德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生中曾27次在全聚德宴請外賓。1957年3月27日晚上,周總理在全聚德宴請西羅基總理率領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團,當有外賓向他詢問全聚德為何意時,他略加思索后說:“全聚德”文意尚佳,全是全而無缺;聚是聚而不散;德是仁德至上。
周總理當年詮釋的“全而無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已成為今天全聚德集團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發展生存的鐵律,銘刻在每個全聚德員工的心里,并歷久彌新。
在老一代國家領導人中,周總理是與全聚德緣分最深的一位。他不僅在國內向來訪的外賓介紹全聚德烤鴨,還不失時機地將全聚德的烤鴨推向世界,這就是周總理的烤鴨外交。
2、都一處燒麥館
都一處燒麥館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相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除夕,乾隆皇帝到通州微服私訪,回宮途經前門大街,腹中饑渴,此時所有商鋪都已打烊,惟王記酒鋪仍掌燈營業,乾隆便帶隨從進店用餐,因酒醇菜香,便龍心大悅。當聽掌柜說此店還沒字號時,乾隆帝感慨道:“這個時候,京都只有你一家營業,就叫‘都一處’吧!”回宮后,乾隆御筆親書“都一處”,并派人精制成蝠頭匾,由太監送到店里。天子臨駕,又賜牌匾,都一處便名聲大震,從此名人雅士、官府要員紛紛前來聚宴,生意日漸興隆。
在近三百年的經營中,都一處不僅因乾隆帝賜匾而馳名,更有技藝絕活“都一處燒麥”吸引著五洲四海的賓朋佳客,還曾東渡扶桑,在日本傳授。2008年“都一處燒麥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月盛齋醬肉店
月盛齋是馬慶瑞于清乾隆40年創辦的。馬慶瑞原先是在禮部舉辦祀典時幫人看供桌的。有時官吏把祭祀用過的供品賞給他一些。有一次他領到一只全羊,拿回家吃了些,便挑到街上賣生肉。
從此,他就不再去看供桌,而以廉價從差役手中收買祭羊,專門做起了賣生羊肉的買賣??墒撬l現雖然買賣不錯,可賺的錢不多,但是看人家賣熟肉的,賣的不多卻賺錢不少,因此他也想煮點熟肉賣。
馬慶瑞看供桌時,同御膳房一位專做羊肉的廚子關系很好,馬慶瑞于是暗自留心,偷著學會了。這樣,他從此賣起了醬羊肉。馬慶瑞攤子擺在前門外的荷包巷,出入的官民很多,其中不少人認識他,知道他曾在御膳房幫過忙,從中學了些手藝。當時人們都認為御膳房的廚子手藝最高明,因而人人都想嘗嘗,加之馬慶瑞做的醬羊肉味道也確實不錯,因此顧客很多。
乾隆40年,馬慶瑞在前戶部街租了三間房把攤子變成了店鋪,取名月盛齋,意在“月月興盛”。
因其所處的獨特的地理位置,月盛齋的經營對象,大多是宮廷內侍及衙署官吏,就連慈禧也對月盛齋的燒羊肉偏愛有加。為方便月盛齋肉食進宮,慈禧太后恩準,特賜月盛齋四道腰牌,作為出入宮之憑證。每隔一日,月盛齋傳人便親自引領挑夫,送特制醬肉于景運宮外御膳房,以供慈禧及皇室成員享用。四道腰牌,也就成了月盛齋深得大清皇室喜愛的證明。
從馬慶瑞起五代,月盛齋歷來是馬家人自己干。1956年月盛齋公私合營,馬家人拋棄了“藝不傳外人”的保守思想。新的月盛齋欣欣向榮。
月盛齋在口傳心授中傳承發展,不斷完善、提高肉制品的輔料配方和加工技術。經過幾代人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食品制作技藝,蘊含著濃濃的京味和傳奇的掌故。月盛齋有代表性的“兩燒、兩醬”——“燒羊肉、燒牛肉、醬羊肉、醬牛肉”,被人稱作了“月新食精湛,盛世品一絕”。
4、中國書店
1952年初,鄭振鐸、齊燕銘等人民代表提議建店,張友漁、吳晗命名,郭沫若題寫店招,葛治安任經理,聘請趙萬里、侯諤協助工作。1958年與北京全部111家私營古舊書店合營,自此北京延續了八百余年的古舊書行業全部并入中國書店。
中國書店的店徽是由兩部中國特有的線裝古書組成。兩部古書書口重疊成五條平行線,書體呈45度角交叉,圖案自然產生三種不同的視覺效果,即兩部書同時為平面效果的圖案;上部書為立體,下部書為平面效果的圖案;下部書為立體,上部書為平面效果的圖案。中國線裝古書的構圖表明中國書店是一家古舊圖書專業店;五條平行線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兩部線裝書呈交叉狀,寓意中國書店為圖書的收藏和交流起著紐帶作用。
中國書店的主要任務是搶救性地發掘收集散失在民間的歷朝歷代古籍文物,經過整理和修復供應給收藏單位;采取固定門市收購零售、大型書市及拍賣等形式廣泛流通古今中外舊書刊和相關資料;整理出版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版圖書;發行全國各地出版的文學、歷史、哲學、美術、書法圖書及相關工具圖書;經營中國傳統書畫用品;承辦圖書出口貿易。服務對象是北京各大圖書收藏單位及研究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和文學、歷史、藝術等學科的廣大愛好者,全國學術單位,東南亞、歐美漢學研究機構和個人。
四十多年來,中國書店在搶救整理古籍文物,流通古舊圖書,出版發行新版圖書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搶救各種珍貴古籍文獻600多萬部,其中5000余部罕見的孤本、珍善本古籍完好地進入國家級圖書館永世收藏,有未見著錄的蘇轍撰宋版《詩集傳》、宋版朱注《楚辭》、雍正鈔本《異史》等;修補珍貴古籍20余萬冊;補配重要典籍近萬部,有清銅活字版《古今圖書集成》等;收購和銷售各種古舊圖書7000多萬部;搶救珍貴的革命文獻兩萬余部(件),有1920年11月7日出版的《共產黨》月刊第一號等;發行各種新版圖書 5億多部;搜集、整理中外文期刊報紙8000多種,30多萬套;整理、出版古籍圖書2000萬部,其中木板刷印230種,46500多部。
5、一條龍羊肉館
前門外大街的回民一條龍羊肉館,本名南恒順羊肉館。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由山東禹城一位韓姓人氏創辦的。
山東禹城一帶回民很多,其中一部分人在我國北方各省城鎮做羊肉買賣,舊時北京的羊肉鋪絕大部分是由山東人經營的。大約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山東禹城韓家寨一位十四五歲的韓姓青年到北京求生,在東四牌樓一羊肉鋪學徒。該羊肉鋪既賣生肉,也加工、銷售自制的燒羊肉、醬牛肉、白羊頭肉等熟食,還烙芝麻燒餅等食品。韓某聰明好學,人緣也好,很快掌握各種食品的制作技術。出師后,開始是在東四牌樓南擺攤,乾隆五十年(1785年)因店鋪在東四牌樓南面,而又希望生意永遠興隆事事順心,就取南恒順。后在前門大街路西找了塊地方做買賣。他憑苦學的手藝,買賣很快就頗有起色,不僅蓋了房,還招了伙計,為日后發展奠定了基礎。
南恒順的買賣傳到韓家第六代韓同利時,已在前門大街路西建起了一個一間門臉的筒子房,前門在前門大街,后門在珠寶市街,房上邊還有個暗樓(清代,前門外大街是皇帝每年去天壇祭祀的必經之中,路又遠不如今天的寬敞。為防范刺客,規定不準在前門外大街造“明樓房”)。經營品種也在原來的簡單品種基礎上增加了涮羊肉、炒菜、雜面、抻面等,店里的伙計也增加到了十幾個人。他們待客和氣,肉拾掇得干凈,買賣倒也興隆,同治末光緒初時南恒順蓋起了店房,而且從過去只賣生肉和一些熟肉的羊肉鋪,增添了涮羊肉、炒菜、雜面、抻面等食品,它的涮羊肉、綠豆雜面、芝麻醬燒餅等食品選料精、加工細、投料足、佐料全,深得廣大顧客的稱贊,并且經久不衰。
南恒順的涮羊肉與眾不同的是它的選料精。南恒順在打磨廠西口設有堆房,堆房有幾間房存放各種貨物,小院里養羊備用。南恒順專門派人有德勝門外馬甸的羊市選購西口羊和北口羊,絕對不用北京的當地羊。西口指甘肅、寧夏等地。西口羊團尾(向內卷的小尾),骨架小,粉肉白膘,香嫩不膻,毛細長,因為生在黃河河灘一帶,所以又稱“灘羊”。西口羊最大的有五六十斤。北口羊指張家口、張北、庫倫等一帶。北口羊僅次于西口羊。北京的當地羊,大尾,毛粗,肉糙,又膻又臊。羊販子從西口和北口趕來的群都住在馬甸,南恒順把羊從馬甸趕到堆方喂養幾天,等肥壯了才宰殺。加工細,羊肉片切得薄。把羊宰殺后剝了皮,專選用羊的后腿,找一塊干凈的地方,放好天然冰,上邊復上一層席箔,把羊肉碼在上面,在羊肉上再蓋上油布,油布上壓塊冰,這叫“壓肉”。
一條龍也和正陽樓一樣,肉片切得薄,按部分位盤,佐料齊全一般吃涮羊肉,主食都吃燒餅。南恒順的燒餅也與別處不同,和面一盆是十斤,九斤面加一斤發面。十斤面要用一斤二兩芝麻醬。燒餅先在鐺上烙,后放爐中烤,先烤底再烤芝麻面,這樣的燒餅醬大、烙得熟。油酥適口。綠豆雜面,吃葷吸油膩,一碗綠豆雜面既可吸去火鍋中的浮油,又可去掉人們嘴中油,所以又細又勻的綠豆雜面是南恒順的又一佳肴。相傳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光緒皇帝曾在南恒順羊肉館吃過飯,后來大家都叫它“一條龍”,從此,南恒順的顧客門庭若市,買賣更為興隆。6、張一元茶莊
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張一元茶莊”是京城著名的老字號,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店名取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寓意茶莊“開業大吉,不斷發展創新”。
張一元茶莊的創始人姓張,名昌翼,字文卿。安徽省歙縣定潭村人。年青時在崇文門外瓷器口榮泰茶莊學徒。之后另立門戶,在花市擺茶葉攤,買賣很好,1900年在花市開辦了第一家店,取名“張玉元”,“玉”在古漢語里又通“茗”,有“好茶”的意思,“元”在漢語里是第一的意思。1906年在前門大柵欄觀音寺開設了第二家店,取名“張一元”,比“張玉元”更好記、更有寓意。“張一元”取“一”和“元”兩個第一的意思,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寓意企業能像字號一樣在同行業中爭第一。1908年在前門大柵欄街開設了第三家店,同樣取名“張一元”,為區別前一個店,該店亦稱“張一元文記”茶莊。張家于1925年在福建開辦茶場,雇傭當地工人按時收購新摘的茶葉,依照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進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葉花茶,并以“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的特點在京城百姓中廣為流傳。張家自己辦茶場,不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葉,而且要比在北京從茶葉批發商手中買貨價碼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級的茶葉張一元茶莊比別的字號茶莊賣得便宜。張一元茶莊還經常派人或雇外人到京城一些有名的茶店了解售價,掌握商品行情,并且買回別人銷售的茶葉,與自家同級茶葉比較,以便使自家的茶葉質量優于同行。茶莊還特設電話訂貨和函購業務。凡買2.5 斤以上茶葉者,都送貨上門。在當時北京的商店,張一元茶莊是第一個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戲劇等來招徠顧客的。據說,當時張一元茶莊播放彭素海演唱的西河大鼓“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時,門前總是圍著一群人。
1947年冬,大柵欄張一元文記著了把火。這把大火幾乎把鋪子燒沒了,因有風火墻,沒有殃及隔壁的樂家老鋪同仁堂?;馃挠?,張一元的老鋪底子傷了元氣,直到1952年,才修復重張。同年,張家關了觀音寺的張一元,與大柵欄的文記合并,統稱張一元茶莊。
1956年張一元茶莊公私合營。同時,張玉元的字號取消。這樣“張一元”這個字號便延用至今。
7、同仁堂藥店
同仁堂始創于1669年,至今已有345年的歷史。“同仁堂中醫藥文化”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同仁堂歷史大事記
一六六九年,(清康熙八年)樂顯揚創辦同仁堂藥室。
一七零二年,樂鳳鳴將藥鋪遷至前門大柵欄路南。
一七零六年,樂鳳鳴在宮廷秘方、民間驗方、祖傳配方基礎上總結前人制藥經驗,完成了《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該書序言明確提出'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條,成為歷代同仁堂人的制藥原則。
一七二三年,(清雍正元年)由皇帝欽定同仁堂供奉清宮御藥房用藥,獨辦官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一九四八年,樂氏第十三代傳人樂松生接任同仁堂經理。
一九五四年,同仁堂率先實行了公私合營。
8、慶豐包子鋪
北京慶豐包子鋪是北京華天飲食集團公司所屬的以經營包子為主的餐飲品牌店,開業于1948年,有近70年的歷史,當時的字號叫“萬興居”,經營包子、小吃、米飯、炒菜等。因包子選料嚴格,制作精細,口味純正,生意十分紅火。1956年公私合營后,以經營包子、炒肝為主,并正式更名為“慶豐包子鋪”。由于質量上乘,又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自然成為了京城百姓認可的著名快餐品牌。1991年由著名書法家徐柏濤為“慶豐包子鋪”題寫了牌匾。
9、王麻子剪刀
北京王麻子剪刀網隸屬于北京春曉明媚商貿有限公司是聞名海內外的中華老字號。王麻子刀剪鍛制技藝已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刀剪的代表,中華刀剪文化的象征,是家喻戶曉,有口皆碑的刀剪名牌。1956年12月7日,毛澤東主席在《加快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文中強調指出:“王麻子的刀剪一萬年也不要搞掉,要永遠保存下去。”
10、內聯升布鞋
內聯升始建于公元 1853年(清咸豐三年),創始人趙廷--武清縣人。他早年在京城一家制鞋作坊學做鞋,由于悟性極高,很快便學得一身好手藝。在積累了豐富的客戶人脈和一定的管理經驗后,趙廷決定自立門戶。很快,在京城一位人稱丁大將軍的萬兩白銀入股資助下,資助趙廷創辦內聯升靴鞋店。
慧眼獨具的趙廷分析了當時京城制鞋業的狀況,認為京城缺少專業制作朝靴的鞋店,于是決定辦一家朝靴店。打坐轎人的主意,利用人脈關系,為皇親國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
內-指大內宮廷;聯升-示意顧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宮廷官運亨通,連升三級。過去老北京人有句口頭禪: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意思是說穿上內聯升做的鞋,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內聯升:老話兒說:爺不爺先看鞋。北京人出門在外,沒雙好鞋那可不成。腳底有了勁兒,臉面上才有光。老北京的好鞋上哪兒買去?內聯升啊。老年間那陣子,洋車夫穿的是內聯升做的灑鞋,朝廷文武大員穿的是內聯升做的朝靴,就連那清朝末代皇帝登基坐殿,穿的也是內聯升做的龍靴。
內聯升對來店做鞋的文武官員的靴鞋尺寸、式樣等都逐一登記在冊,如再次買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據資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時,也為下級官員晉見朝官送禮提供了方便。一本詳錄京城王公貴族制鞋尺寸、愛好式樣的《履中備載》由此而生。
《履中備載》是中國最早的"客戶關系管理檔案",已被編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MBA課程案例庫。如今,服務對象變成了普通百姓,但以誠相待、童叟無欺的經營理念卻保持至今。
1956年至1958年,鞋店完成了它經營方向上的轉變,進入轉變--發展時期,鞋店也由 "私方"變成了國有企業,此時,內聯升千層底布鞋成了北京名牌產品,并且走向全國各地。
乘車線路:
地鐵:2號線前門站公交:快速公交1線、特2路、奧林匹克2路、特4路、5路、特7路、8路、9路、17路、20路、22路、44路外環、44路內環、48路、59路、66路、67路、69路、71路、120路、126路、201路(夜)、203路(夜)、209路(夜)、212路(夜)、301路、337路、646路、673路、690路、692路、723路、729路、803路、808路、826路前門站下車。
-
上一篇:昔日老北京城是如何排水的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