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里的兩座“總統府”(圖)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正式下詔“預備立憲”,宣布仿照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更定宮制”。許多衙署修建了以西洋建筑為主的洋式官廳,以表示其改革的決心。但這些表面的改革并沒有動搖清廷君主專制的實質,倒是在封建帝都增添了幾處西洋建筑的風景,對改變北京的傳統風貌,起了些推波助瀾的作用。
進入民國后,北京城里有兩處西洋建筑群成了整個中國的政治中樞,一處是東單外交部街的原清外務部迎賓館;一處是位于平安大道的張自忠路3號。在民國初年,首都南遷南京之前,這里都曾作為總統府所在地見證了近代中國跌宕起伏的歷史風云。
外務部迎賓館新中國成立初為外交部辦公地,現為外交部宿舍。本報記者 劉航 攝
美國人設計的“總統府”
外交部街在東城區東堂子胡同以南,東西向,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單北大街。明朝時這條街稱石大人胡同,因武清侯石亨宅第在此而得名。
說起明朝的北京,不能不提京師保衛戰與奪門之變,而這兩件大事都與石亨有關。石亨曾是一代名臣于謙手下的一員虎將。在“土木之變”后的北京保衛戰中,臨危授命的兵部尚書于謙舉薦石亨任京營總兵。他英勇善戰,一舉擊敗南侵的瓦刺軍,保住了北京,成為家喻戶曉的護城驍將。但后來在代宗重病時,他勾結宦官曹吉祥等發動“奪門之變”,協助英宗重新登上皇位。因復辟有功,被封為武清侯。
英宗賜他在石大人胡同建府。石亨將府第建得“壯麗逾制”,占整條胡同北側四分之一,比一般王府還大。據說一天英宗登上宮內翔鳳樓,看到一片豪華的府邸,得知是石大人府,心中不滿。后來石亨的驕橫跋扈更引起英宗不安,便以“圖謀不軌”罪判其入獄并死在獄中,宅第沒收入官。
嘉靖年間,石亨舊宅賜給咸年侯仇鸞。在蒙古俺答部南侵時,仇鸞作為御敵主帥屢戰屢敗,卻謊報軍情。事情敗露后,仇鸞被撤職查辦,憂懼而亡,宅第再次被沒收。
到了萬歷年間,神宗將這里賜給壽寧公主駙馬冉興讓。壽寧公主是神宗最寵愛的女兒,冉駙馬又很有雅興,因而駙馬府建得堂皇富麗,還辟有優雅的園林,取名“宜園”。當時人形容“鳥語藏深處,云光斷遠山”,被譽為京師八大名園之一。
明天啟年間,在駙馬府設立寶源局,專職鑄造銅錢。歷經明清兩代,直至1905年,寶源局的爐火才熄滅。
雖然石亨宅早已不存,但近500年間,這條胡同一直被稱為石大人胡同。
清末,為迎接德國皇太子來訪,清外務部在這座幾易其主的府邸上修建了外務部迎賓館。設計者和工程承包者為美國人堅利遜。他在這里建筑了幾座當時北京最豪華的西洋風格建筑,成為專門接待國賓的迎賓館。堅利遜是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員,20世紀初來華,在北京開設堅利遜洋行,1907年被清政府聘為外務部監理工程司和建筑師。
迎賓館有兩座大門風格迥異,西門為中式的衙署大門,而東門則是西洋風格。門左右各有兩根略嫌粗短的花崗巖制愛奧尼雙柱,上承檐部,門上是一圈高墻,上面做圓形拱頂,給人以堅固沉重之感。
院內主樓亦稱東樓,1910年建成。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平面呈矩形。底層做基座處理,清水磚墻,二層用愛奧尼雙柱裝飾。正面入口前有一凸出的門廊。上層做成空廊,也用雙柱支撐,檐部上承三角山墻。建筑結構極為堅實,墻厚近1米,樓層用鋼梁,上鋪粗細兩層地板。樓層高達6米,比一般兩層樓還高,顯得高大恢弘。門廳、走廊、樓梯都十分寬大,走廊墻面上鑲有鏡面裝飾。室內有壁爐、吊燈、細木鑲嵌地板,有濃郁的歐洲宮廷風味。迎賓館東樓是清末所建最豪華,質量最好,也是最地道的西式風格樓房。1916年,在東樓西側又建有西樓,仍為兩層,正立面有一排磚砌愛奧尼柱裝飾,兩樓間有天橋相連。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前清外務部迎賓館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迎賓館隨即成為總統府。
1911年,袁世凱被任命為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總理府設在迎賓館內。清亡民國立,1912年3月,袁世凱在此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迎賓館又成了總統府。1912年8月孫中山抵京會晤袁世凱,為表示禮讓,袁世凱把總統府遷往鐵獅子胡同陸軍部,將迎賓館作為孫中山的臨時行轅。在這里孫中山出席了軍、政各界歡迎會,接見各國公使,也與袁世凱多次會晤。同年9月,孫中山南下,袁世凱將設在東堂子胡同的外交部遷到了石大人胡同中的迎賓館,直至1928年,這里都是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在地,石大人胡同改為外交部街。
1928年,國民政府外交部遷往南京后,這里改為外交部檔案保管處。日寇侵占北京期間,這里曾是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所在地??箲饎倮蟾底髁x將軍曾在此設北平警備司令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11月8日,在外交部街33號禮堂召開了一次在我國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大會。會上,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成立,氣壯山河地說:“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倒在地上辦外交呢?中國100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不要被動、怯懦,而要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有獨立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此后,中國的外交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第一任外交部長周恩來和第二任外交部長陳毅都在這里辦公。一大批外交家張聞天、王炳南、伍修權、喬冠華、龔澍、閻寶航等都在這里日夜奔忙,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建功立業。周恩來上任時說:“在我當外交部長期間不得建新的外交部大樓,這里就很好嘛,要勤儉辦外交。”
十幾年外交部果然沒有建新樓,一直在這里辦公。直至1966年邢臺地震,這里的老房子出現了許多裂縫,成為危樓,外交部才遷至東交民巷原六國飯店舊址辦公。后來這里成為外交部倉庫,20世紀70年代院里老建筑逐漸拆除,改建為外交部宿舍。
33號院原迎賓館的西洋式門樓還在,近年被修葺一新,它是這條胡同中百年外交風云的唯一實物見證。
中國建筑師設計的
張自忠路是平安大街中不長的一段,東起東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前身是鐵獅子胡同??箲饎倮?,為紀念犧牲的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將鐵獅子胡同改為張自忠路沿用至今。張自忠路3號是一座見證中國近代歷史變幻的重要地標建筑。
1901年,在八國聯軍進攻中國之后,清廷被迫推行“新政”。1906年11月,將原兵部、練兵處、太仆寺合并成立陸軍部。同年在原和親王府、老恭親王府舊址上興建陸軍部衙署。該衙署是清末由官方實施的一組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西洋式建筑群。整組建筑分東西兩部分,西側為陸軍部,東側先為貴胄學堂,后改為海軍部。
陸軍部主樓建在進大門的中軸線上,平面呈橫寫的“王”字形。地下室一層,地上整體兩層,中間三間為三層,并凸起一方形鐘樓。
建筑整體風格是仿英式維多利亞式,體積感、裝飾性很強,從中可以看到英國國會大廈的影子。但它的鐘樓明顯受哥特式風格的影響,在局部裝飾上又有巴洛克風格痕跡,所以明顯的是西洋各種建筑風格的折中,反映了清末國門剛剛打開,中國建筑師急于吸取西洋建筑精華的迫切心情,盡管有些盲目但總的心態是可取的。這和改革開放后的情況多少有些相似。更有意思的是在它的外墻磚雕裝飾圖案中,采用了大量中國傳統題材,如“壽”、“萬”、卷草等,顯出了中西合璧的特點。雖然裝飾有些繁瑣,因裝飾部位恰當,工藝精美,疏密簡繁對比恰當,整個建筑仍給人以雖華美而又不失肅穆、典雅的印象。
主樓北面有兩座南北向的凹形配樓和一座東西向的一字形后樓,裝飾簡潔,白抹灰板壁,紅木柱,外帶卷廊,為典型的英國殖民地式風格。后樓、東西配樓與主樓圍合成一個南北狹長的四合院。
東部建筑群與東西配樓風格相近,與西部同期興建。最初為陸軍部貴胄學堂,招收貴族子弟,以學習軍事課程為主,目標是希望為陸軍培養一批掌握西洋軍事知識的新式軍官。但那些王公貴族子弟們每天午飯時才到校,吃著每人七八兩銀子的飯菜還不滿意,飯后則聚眾高唱京戲,從不認真上課,因而貴胄學堂被稱為“安樂園”。清宣統元年(1909年)貴胄學堂被撤消,民國后此處改為海軍部。
這組西洋建筑群是由留英中國建筑師沈琪設計的。他當時是陸軍部官員,是見于記載的第一位官方設計師。施工的也是中國的營造廠。它反映了20世紀初中國建筑師的專業水平和營造廠的施工技術水平。在當時的同類建筑群中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因而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清亡民國立,袁世凱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總統府與國務院一度都曾設在這里。他為了麻痹革命黨人,再三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1912年8月,孫中山經天津到達北京,袁世凱在這座總統府主樓大廳里以國家元首的待遇隆重接待了孫中山。在這座總統府中袁世凱策劃了一系列陰謀,直至1916年元旦宣布稱帝。
當了83天洪憲皇帝的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他們在這里上演了“府(總統府)院(國務院)之爭”。1919年后,靳云鵬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這里又成為總理府。
1924年10月,馮玉祥將軍在南方革命形勢的影響下,在北京發動軍事政變,囚禁了賄選上臺的總統曹錕,將清廢帝溥儀驅逐出皇宮。11月下旬,馮玉祥聯合奉系軍閥張作霖成立了由段祺瑞執政的臨時政府,同時電邀孫中山先生北上。1924年11月,段祺瑞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府執政,這里又成為執政府。
民國初年在首都南遷南京前,張自忠路3號曾做過總統府及北洋政府執政府
1926年3月18日,在執政府門前曾發生了北洋政府軍警槍殺學生、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當天參與游行的朱自清先生曾回憶說:“我自天安門出發后……游行隊伍經過東長安街、東單、東四,于下午1時半到達執政府門外。那時在執政府對面有一座大照壁,東西有兩座轅門,中間是封閉的廣場。約有一千余人進入廣場,其他人都聚集在東轅門外的胡同里。執政府門前排列著200余名衛隊,領章上都有‘府衛’兩個黃銅字。游行隊伍進入廣場只有四分鐘,衛隊就向群眾開了槍,包圍在廣場外的軍警也手持大刀、棍棒大肆毆打……”
1928年,中華民國首都南遷南京后,國民政府改北京為北平,這里又改為北平衛戍區司令部。“七七”事變前,此府為宋哲元二十九軍駐平軍部及冀察政務委員會。1937年日軍侵占華北,這里成為以崗村寧次為首的日本華北駐軍總司令部,東院為日特務機關興亞院??箲饎倮?,十一戰區長官司令部、北平警備司令部先后設在這里。一個大院,駐扎過這么多軍政首腦機關,經歷了這么多風云變幻,這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
新中國成立后,這里劃歸人民大學,現在是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