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寺廟地址大全(33座)
1、廣濟寺
1、廣濟寺 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西市路口
又稱“弘慈廣濟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西市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剎之一,中國佛教協會設於此。1983年,廣濟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廣濟寺初名“西劉村寺”,創建於宋朝末年。據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大學士萬安所撰《弘慈廣濟寺碑銘》記載:都城內,西大市街北,有古剎廢址,相傳為西劉村寺。另清初于賓碩所作《喜云慧大師傳》中稱:“按宋末有兩劉家村,在西者為西劉家村。村人劉望云,自謂天臺劉真人裔孫,得煉氣法。一曰,有僧號且住者過之,望云出迎,求其說法。因為之建寺,曰西劉村寺。”若依此記載,廣濟寺自劉望云始建,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元朝(1271-1368年)時,西劉村寺改稱“報恩洪濟寺”,元朝末年毀於戰火。到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年)村民耕地,發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龜及石柱頂等物,才知是古剎遺址。天順(1457- 1464年)初年,山西僧人曾慧、圓洪等法師云游至此,在這里募集資金,於廢址上重建寺廟。在當時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監廖屏資助下,僅用了兩年時間就營造了一座莊嚴佛剎。廖屏還將此事奏聞憲宗皇帝,請賜寺名,憲宗於成化二年(1466年)下詔命名為“弘慈霞濟寺”。此後,廣濟寺僧人不斷進行修建,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廣濟寺志》稱:“點染丹艧,煥然一新”;“幡幢供器,寺所宜有者,無不畢具”。“京師寶坊,斯為第一”。
清朝初年,恒明法師將廣濟寺改為律宗道場,在此設立戒壇,開壇傳戒。順治十三年(1656年),清世祖曾游歷廣濟寺??滴跞四?1699年)敕修,增建御制碑文匾額和御臨米芾的《觀音贊》,還增塑了釋迦牟尼流金佛像。清朝政府對廣濟寺十分關注,多次修繕擴建,但基本保持著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階和尚任廣濟寺住持,在寺中興辦了“弘慈佛學院”,學僧逾百人。寺中舊有古樹一棵,樹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的《鐵樹歌》。1924年正門匾額改為“敕賜弘慈廣濟寺”。1934年1月8曰,大殿突然起火,延燒殿宇數十間,古玩字畫,瓷銅玉器等物,損失無數,所藏《法華經》一百多部,均付之一炬,鐵樹亦被禍及。1935年,住持現明法師在吳佩孚等人資助下,按明朝格局進行重修,建筑規模比以前更加壯觀。1949年後,1952年由人民政府撥款進行了全面維修。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會址設在廣濟寺。
中國佛教協會是我國各民族佛教徒的聯合組織,1953年由陳銘樞、葉恭綽、圓瑛、能海、虛云、呂澂、趙仆初、周叔迦等20位佛教界知名人士發起成立。它的宗旨是: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全國各民族佛教徒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事業。中國佛教協會的任務為:團結和倡導廣大佛教徒參加各項為人民服務的工作,“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在愛國愛教的立場上,維護教徒信仰自由權利,推動教徒學習宗教政策和其它有關政策法令,愛國守法;支持教徒管好宗教活動場所,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積極開展佛教教育和學術研究;出版佛教刊物,協助政府保護佛教文物古跡;發展與各國佛教徒的友好聯系,增進中外佛友文化交流。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和《法音》雜志編輯部也設在廣濟寺?!斗ㄒ簟冯s志是中國佛教協會的機關刊物,雜志為月刊。創辦於1953年,1966年被迫???,1978年復刊?,F任主編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凈慧法師。該刊物除了對中國佛教界的動態隨時進行介紹、報道外,還登載一些佛學知識、修行心得、學術論文等,內容豐富多彩。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於1987年4月23日成立。該所的主要目標是:總結和繼承我國佛教文化的精華,重振我國佛教研究的國際地位。對佛教教理、教史以及與佛教有關的文化遺產進行如實的研究。注意延攬研究佛教文化的高級知識分子,培養年輕的佛學研究人才。同國內外佛教界、佛教學術文化團體進行學術交流?,F任所長為吳立民先生,同時還聘請了多名佛學專家學者為高級研究員。
1972年和1976年,廣濟寺進行了兩次維修。今天的廣濟寺,在佛像的安奉和經典文物的收藏,法器的陳設和寺院的布置與管理等方面,都遠勝前代。廣濟寺占地35畝,坐北朝南,在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殿、弼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殿和多寶殿。東西兩則除鐘樓和鼓樓外,還有整齊的配殿。寺廟的西北隅是戒壇殿和漢白玉砌成的戒壇,至今保存完好,這是廣濟寺保存的最古建筑物,今稱“三學堂”。整個寺院布局嚴謹,整齊對稱,寺中有院,錯落有序,曲徑通幽,莊嚴寂靜.
大雄寶殿有一尊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鑄造的銅寶鼎,高約兩米,鼎身鑄有佛教八供(輪、螺、傘、蓋、花、瓶、魚、結)等花紋,造型古樸大方,工藝精湛是珍貴的藝術珍品。殿後壁懸掛一幅《勝果妙因圖》,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畫師傳雯用手指所畫,高五米,寬十米。畫面上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講經說法,周圍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聽。有趣的是,聽眾中還有我國的歷史人物關羽、關平、周倉及布袋和尚等。廣濟寺內最具佛教特點的文物是“三世佛”像和“三身佛”像。“三世佛”在大雄寶殿,從東至西為過去世的迦葉佛、現在世的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世的彌勒佛。“三身佛”是釋迦牟尼的三種身像,即法身、報身、應身。供奉在多寶殿內。多寶殿是佛教文物、藝術的寶庫。殿正中供奉三尊明代鑄造的銅佛像,兩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柜中陳列著尼泊爾、印度、孟加拉、日本、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印尼、越南、美國、新加坡及港澳臺地區佛教界來訪人士贈送的珍貴禮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廣濟寺珍藏的佛教經典十分浩繁,僅圖書室就有23種文字、17萬多部佛教經典,僅收藏的《大藏經》就有12種版本。寺內還有l721年-1753年甘肅臨潭縣卓尼寺雕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經》,共231包是佛教典藏中的珍貴文本。尤其是宋、明血寫佛經更為珍貫。
中國佛教協會現任會長是趙樸初先生(1907- ),安微太湖人。幼承家學,勤於文史。大學時接觸佛學,遂深入研習佛教各宗教理,成為當代著名的中國佛教學者、居士。趙仆初先生一生致力於愛國愛教活動,1936年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發起成立“中華佛教護國和平會”??乖粦馉幈l後,參加“上海慈善團體聯合救災會”,收容、救濟戰區難民,動員大批青壯年參加抗戰。1939年參加“憲政促進運動”。1945年,他與馬敘倫、許廣平等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運動”,爭取民主,反對內戰。1949年趙樸初先生代表中國佛教界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83年起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職務。1952年,趙樸初先生發起并躊備成立中國佛教協會。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後,歷任該會秘書長、副會長、會長等職。1982年日本佛教傳道協會特授予傳道功勞獎,日本佛教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85年日本庭野和平財團授予“別平獎”。
廣濟寺現任方丈是明陽法師,84歲原籍福州人,1921年出家,師從圓瑛大師?,F同時出任天童寺、西蟬寺、龍華寺、圓明講堂等許多寺院之方丈。兼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本寺現任兼任是演覺法師,42歲,原籍甘肅人,1982年出家,師從?;鄯◣?,兼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兼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2、后海廣化寺
2、后海廣化寺 北京市西城區後海鴉兒胡同
廣化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海鴉兒胡同,是北京著名的佛教石方叢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協會所在地。它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後海的北岸,東鄰銀錠橋,西鄰宋厭齡敵居。全寺占地面積二十余畝,13858平方米,擁有殿宇329間,共分中院、東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廟建筑布局嚴謹,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中院是全寺的主體建筑。正中依次分布著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等主要殿堂,兩側對稱排列著鐘樓、鼓樓、伽藍殿、祖師殿、首座寮與維那寮。這些殿堂組成了廣化寺的正院。東院由戒壇、齋堂、學戒堂、引禮寮等殿堂組成四合院。西院的主體建筑有大悲壇、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三個院落之間迥廊環繞,僧房毗連,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眾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整座寺廟古柏蒼翠,花草溢香,曲徑通幽。
廣化寺大約建於元朝,據《日下舊聞考》援引《柳津日記》載:“廣化寺在日中坊雞頭池上。元時有僧居之,日誦佛號,每誦一聲,以米一粒記數,凡二十年,積至四十八石,因以建”。但具體年代不詳。另據明《敕賜廣化寺記》碑載:元天順元年(1328年),靈濟大舟“到慶寧寺住,至順四年(1332年)在此寺住,發顥禁足二十年不出門,一心念佛......十年後成此大剎。”據此,廣化寺的創始年代大約在1342年前后,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明清時期,廣化寺“殿堂廊廡,規模宏大”,為京都有影響的佛剎。20世紀60年代,從大雄寶殿墀下發掘了兩通斷殘石碑,一通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立的《敕賜廣化寺記》碑,僅存上面幾句引文依稀可見,為研究廣化寺的創建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另一通是《正宗記》碑,明成化二年(1466年)立,刻有“廣化寺開山第一代住持靈濟號大舟”至第五代住持圓環及其弟子一百多人的道號法名。另一面記有明成化四年(1468年)“侶部為乞恩事,於內府抄出內官太監蘇誠題,有宛平縣日中坊原有古剎墓址一處,囗將自己財物并募緣修善佛殿□□已完,見有僧入靈濟,領眾居住,緣無寺額,”奏請“圣恩憐憫,乞賜寺額”??梢?,明朝初年寺廢,天順至成化年間予以重修。由於得到內府太監蘇誠的資助,重修后的廣化寺規模宏大。另據寺內現存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的《彌陀會記》碑記載:此時的廣化寺成為凈土宗道場,住持圓環率眾舉行了盛大的彌陀法會,盛況空前。清道光年間(1821-1550年)《請書碑》中記載:廣化寺“殿堂廊廡,規模宏大”,當時住持廣殊法師敦請自如和尚任方丈。從此,廣化寺成馬“十方寺”。自如方丈圓寂後,印法法師繼任方丈。自道光六年(1826年)始,歷二十年,募資重修了殿堂僧舍。正如《道咸以來朝野雜記》所載:“後海北岸之廣化寺,古剎中之新者。聞光緒初年殘敗殊甚,后募化於恭邸,為之重修正院殿宇。”
清末民初,廣化寺一度成為“京師圖書館"。1908年,張之洞將個人藏書存放寺中,奏請成立京師圖書館。次年獲準,清政府派繆荃孫主持建館事務。中華民國成立後,教育總長蔡元培派江翰任京師圖書館館長,次年開館接待讀者。不久遷館它處,廣化寺又恢復為佛教寺廟。1927年玉山法師任廣化寺住持。玉山法師注重修持,率領僧眾遵守佛制寺規,實行禪凈雙重。寺內有“三不”制度,一不攀龍附鳳;二不外出應酬佛事;三不私自募捐化緣。使廣化寺聞名四海,有常住僧人五十多人。
1938年,在當時寓居廣化寺的溥心畬居士捐助下,玉山方丈主持重修了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閣(也稱后殿)以及東西配殿、配樓。為廣集資金,當時還邀請了知名書畫家題字作畫,在中山公園水榭展開義賣,得款捐助廣化寺,使修復工程圓滿成功。l939年,廣化寺創創了“廣化佛學院”,招收學僧數十人,聘請著名佛學家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海岑、溥儒等佛教學者任教,培養僧伽人才。后又創辦了廣化小學,免費招生,為貧苦困難的學生提供書籍和學習用具,直到1952年由北L京市教育局接辦。
1952年9月,虛云大師率其弟子七人自武漢來京駐錫廣化寺,當時在京的佛教界人士李濟深、葉恭綽、陳銘樞、巨贊及佛教徒紛紛前來參禮這位佛學大師、禪宗高憎,平靜的廣化寺一時稱盛。“文化大革命”前,廣化寺仍作為佛教活動揚所開放,基本保持了古剎舊觀。“文化大革命”中,廣化寺佛像遭到破壞,宗教活動也被迫停止,但《大藏經》及佛教文物都被封存,沒有受到損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廣化寺也獲得了新生,成為北京市佛教活動的重要場院所之一。1983年,廣化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也成為北京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近年來,北京市佛教協會籌措資金對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四進殿堂以及東西配殿、配樓,進行全面維修,油漆彩繪一新,奉安佛像,從市文物部門請來一尊毗盧遮那大銅佛像供奉在大雄寶殿,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二金剛也重新塑造,逐步恢復了清靜莊嚴的面貌。1986年北京市佛教協會成立了文物組,對廣化寺的經書、字畫、碑拓、法物、瓷器進行整理、鑒別,使珍藏多年的文物重放異彩。經過挖掘、整理和鑒定,廣化寺共收藏國家各級文物1716件,其中圖書1087部,字畫282件,碑拓298件,其它物品49件,不少是文物珍品,有很高的價值。有明永樂年間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清雍正皇帝抄寫的《金剛經》,還有不少明清名人字畫,《大藏經》共4部2761函,也十分珍貴。
1989年10月12-18日,廣化寺舉行建國以來最為隆重的法會——“啟建禮懺講經會”。山門外,“佛日高懸光明世界,日日大轉普利人天”的對聯十分醒目,大殿前的橫幅書寫者:“觀音道揚,和平法會”。北京佛教界人士聚集一堂,祈禱人民安樂,世界和平。法會結束時,還施放瑜瑚焰囗,演奏了佛教音樂。
廣化寺現任監院及代方丈為藏通(怡學)法師,40歲,原籍山西晉城人。1983年3月在山西五臺山碧山寺師徒成廣法師出家?,F兼任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委員,市青聯委員。
3、宣武法源寺
3、宣武法源寺 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它不僅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是培養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場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法源寺自其初創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歷史。據《元一統誌》記載,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憫忠寺”。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徵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此立寺紀念,但未能如愿。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賜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一度改稱“順天寺”,平亂后恢復“憫忠寺”名稱。唐末景福年間(892-893年),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贈建“憫忠閣”。閣甚雄偉,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贊語。遼清寧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時,憫忠寺被毀。遼咸雍六年(1070年)奉詔修復后又改稱“大憫忠寺”,從而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明朝正統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師募資進行了修葺,易名為“崇福寺”。
滿清立國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設戒壇。雍正十二年(1734年),該寺被定為律宗寺廟,傳戒法事,并正式更改為今名“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發展到唐代,國家統一,佛教內部也需要實行統一的戒律以加強自己組織的情況下,由道宣創立的一個宗派。道宣創立的律宗學說,主要是“心識戒體論”。所謂“戒體”,指弟子從師受戒時,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習的功能。律宗把戒分為止持、作持兩門:“止持”是“諸惡莫作,規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作持”是“眾善奉行”,包括受戒、說戒和衣食坐臥的種種規定。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原來出貞於僧侶,鑒於農民利用宗教起義的歷史事實,對佛教進行整頓,扶正祛邪,又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環境中的正常發展。清朝是繼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設戒壇,定其為律宗寺廟,意在宣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律宗教義,對人民進行“治心”?!队品ㄔ此卤摹贩Q:“人以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謂攝心明戒,亦祗知心之說,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達矣,(必須)識心達本源”,并且聯系社會現實解說“達源”乃“巨而忠國孝親,制行立事;細而飲食起居,日用常行”,還說“本皇祖勸善至意,書‘存誠’之顏,揭示萬古達源之要”,從而點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應詔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親自來到法源寺,御書“法海真源”匾額賜寺,此匾至今仍懸掛在大雄寶殿上。乾隆皇帝還在寺內寫下了“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在這里,“法海真源”的意義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條萬條戒律、刑律,都是“流”,內心存誠才是“源”。從宗教本身的意義來講,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譯,通指包括佛教教義在內的一切事物。弘揚佛教,追本溯源的話,就首先要抓住律學,從而突出了法源寺作為佛教律宗寺廟的重要地位。
法源寺在歷史上久負盛名,是一座北京城內歷史最悠久的名剎。宋欽宗趙桓被金兵俘虜北上,就曾囚居在這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遺臣榭枋得抗元失敗,遁隱建寧(今福建省建甌縣)唐石山中,后被元軍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絕食身亡。
法源寺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筑規模宏大,結構嚴謹,采用中軸對稱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凈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布局嚴謹,寬闊龐大,是北京城內保存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寺廟建筑群。
天王殿內正中供奉著明代制作的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銅像,高1.l2米,袒胸露懷,歡天喜地。彌勒佛背後是勇猛威嚴的護法神韋馱坐像,明代銅鑄高170米。倆側是明代銅鑄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貴,皆高1.20米。大雄寶殿正中供奉“華嚴三圣”,既毗盧遮那佛、文殊和普賢菩薩像。為明代制作,木胎貼金罩漆。正中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須彌座上,像高2米,腦后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賢分立兩旁,像高2.14米。這三尊塑像,妙像莊嚴,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大殿兩側為十八羅漢坐像,像高約l.35米,木胎貼金,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兩清石柱礎,作卷葉蓮瓣,估計是唐初建寺時元物,它的花紋與廟中佚失的唐天元十四年(726年)石幢的花紋是相近的。憫忠臺一名“念佛臺”,又稱“觀音殿”。臺基高一米多,周圍設以磚欄,殿堂建於臺上。此殿結構獨特,外墻以十二柱為架,室內以十二柱之稱式樣與故宮御花園萬春亭相同。這里保存著法源寺的歷代石刻、經幢等,以唐《無垢凈光寶塔頌》、《憫忠寺藏舍利記》、 《承進為蔍福禪師造陀羅尼經幢》(應歷七年,957年),遼代的《燕京大憫忠寺菩薩地宮舍利函記》最為珍貴。殿外山墻還嵌有清代翁方網復制的唐“云麾將軍碑”殘柱基,另有《法源八詠》及《心經》等碑刻,是研究佛學和法源寺歷史的重要資料。凈業堂前有一巨大石缽,雙層石座,周圍雕海水花紋和山龍、海馬及八寶等形象,雕刻及為精美,幾可與北海團城的瀆山大玉海媲美。凈業堂內供奉一尊明代銅制巨像毗盧佛像,高及屋頂(4.58米),共三層,下層為千葉蓮瓣巨座,每一瓣上鏤一佛像;中層為四方佛向東、西、南、北;最上層為毗盧佛。法源寺西南角原有無垢凈光寶塔。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磚結構,高3.3米左右。遼清寧三年(1057年)大地震時倒塌.室內尚存唐至德二年張不矜撰、蘇靈光書的《無垢凈光寶塔頌》碑,原嵌在塔的墻壁上,碑高1.20米,寬0.73米。碑文全文為“御史大夫史思明奉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敬無垢凈光寶塔頌”。我國古代的碑文,都是從右至左書寫,而此碑卻是從左至右的,在我國古代僅有一例。
大悲壇是一座佛教文物官殿,這里陳列著歷代佛像、石刻及藝術珍品:育中國最早的佛像——東漢時代的陶佛座像,有東吳時代的陶魂瓶,有北整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鑄像、宋木雕羅漢、元銅鑄觀音、明木雕伏虎羅漢等,都是國家珍貴文物。另外還有不少各國贈送的經像文物。最後一進殿堂是藏經閣,大殿全部用青磚鋪地,閣上供奉三大士像,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藝術精品。閣內珍藏明、清時期所刻藏經。1980年5月,日本國寶鑒真大師像回國巡展時,曾在這里供奉了七天,有16萬信徒和群眾前來瞻仰、觀看。
1949年以後,這座千年古剎得到政府保護,多次撥款堆修。1956年,中國佛學院在這里成立。1963年,亞洲11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徒會議也在這里召開。1980年,創辦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使之成為佛教文化和佛學研究的中心之一。
中國佛學院是以培養僧才為目標的高等佛教院校,1956年在法源寺創辦,第一任院長是喜饒嘉措大師。當時設本科、專修兩科,來自全國各地的寺廟100名學僧在這這里學習。1961年設研究部,1962年開辦藏語班。到1966年停辦時,已培養畢業生300人,他們現在大部分在各地寺廟中擔任住持和寺廟管理工作,少數從事佛學研究。1980年,中國佛學院恢復招生,先後設立專修、本科和研究班,招生的對象是高中畢業或具有同等文化程度以上,已有相當時間的出家經歷、信仰堅定、律儀端正、品學兼優、愛國愛教的青年僧人。近二十年來,中國佛學院以“教書育人,學修并重,愛國愛教,弘法利生”為教學的指導方針,培養學僧良好的道德品質,并具有較高的佛學造詣文、史、哲知識水平,使學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成為適應國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學術研究人才,寺廟管理人才及海外聯誼和國際佛學交流人才。
為支持中國佛學院培育法門龍象,紹隆佛種,1998年在香港著名企業家、楊釗大居士的資肋下,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既具民族風格,又備現代功能,是目前中國佛門最高學府中最為先進的設施。
中國佛學院院長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擔任。法源寺現任住持為傳印法師,72歲,原籍遼寧莊河人,1954年出家,師從崇仁法師并從虛云大師授戒,畢業於中國佛學院,留學於日本佛教大學?,F兼任中國佛學院副院長。本寺現任監院是白光法師,73歲,原籍四川人,1947年出家,畢業於四川大學。
4、東城雍和宮
4、東城雍和宮 北京市東城區內城的東北角即雍和宮大街路東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內城的東北角即雍和宮大街路東,是北京市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斗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共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間。創建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年歷史。
雍和宮舊址原為明代內官監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l693年),成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胤禛因生母吳雅氐是宮女,15歲受封爵號“多羅貝勒”。清代宗藩爵號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六級。貝勒這個爵位并不顯貴,所以選賜明代內宮舊宅??滴跛氖四?1709年),胤禛晉封“和碩雍親王”。“親王”是皇帝近支親脈,他的舊宅也改頭換面,聲勢、規模都大大擴展。而且,正門、正殿、寢殿的屋瓦都換成綠色琉璃瓦??滴趿荒?1722年),胤禛登基后,親王府作為行宮改稱“雍和宮”,便列入“龍潛禁地”。l735年,雍正帝暴卒,弘歷繼承帝位,是為乾隆皇帝。乾隆帝鑒於雍正登基前在雍和宮居住30年,所以梓宮供奉在雍正帝生前寢殿“永佑殿”。移棺前,晝夜加工,將昭泰門、雍和門、雍和宮正殿、永佑殿、法輪殿等處,改為黃色琉璃瓦。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說,黃色代表中央方位和至尊之義。我國自宋代起,皇宮的殿頂就多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雍和宮的墻垣舉涂成紅色,因為紅色在我國民俗中,歷來是吉祥、喜慶的標志,并含有莊嚴、幸福的意義,在建筑色彩上也屬最高等級。雍和宮享有皇宮的規格,這就是它黃瓦紅墻的原因。以后,雍正帝移葬清西陵,永佑殿改名“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正院改為喇嘛廟。乾隆帝之所以將雍和宮改為喇嘛廟,正如他在《喇麻說》碑文中所述:“蓋因蒙云奉佛,最信喇嘛教,不可不保護之,以為懷柔之道。”并以喇嘛教來保全“大清基業萬年磐石之安”。正因如此,雍和宮在神御殿供奉雍正皇帝的影像,使寺院具有奉佛和供奉清帝祖先的雙重職能。此后,乾隆皇帝大興土木,增建許多寺廟殿堂,從而使雍和宮規模宏偉,巍峨壯觀。清人曼殊震鈞在《天咫偶聞》中描寫道:“殿宇崇宏,相設奇麗。六時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禮旃檀之像。飛閣復道,無非凈筵;畫壁璇題,都傳妙手。固黃圖之甲觀,紺苑之香林也。”
在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和日偽政權統治下,雍和宮遭受極大破壞,許多藝術品和珍貴文物被侵略軍和反動官僚竊取。到1949年前夕,雍和宮已是雜草叢生,殿堂殘破。1949年後,政府對雍和宮的修繕極為重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先後到雍和宮視察。1950-1953年,國家撥巨款對寺院全面修繕,雕梁畫棟,金裝繡裹,使它再現往日莊嚴和華美。1953年,印度、緬甸等七國僧侶代表團在這里舉行隆重法會。1954年,達賴和班禪都到雍和宮講經說法。印度的尼赫魯、緬甸的吳努、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等,都曾來此朝拜。國內外游人香客參觀、朝拜者絡繹不絕。“文革”期間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建筑、碑文、影壁、牌坊、經卷、法器等全部得到妥善保護,這座文化藝術寶庫得以幸存。1977-1979年國家又撥款300萬元進行全面修繕,其中佛像貼金就用去黃金700兩,使雍和宮更加莊嚴瑰麗,金碧輝煌。1981年2月,雍和宮交給佛教團體管理使用,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雍和宮恢復了由喇嘛擔任格斯貴、文贊、得不奇等宗教職務,成立了教務委員會,負責管理寺內事務。委員會下設扎布桑(辦公室主任)和教育、宗教、生活、庫房、接待、衛生六個奈日布(管家),并制定了宗教活動、文物管理、外事接待等各項規章制度。1983年,雍和宮又成立了廟務管理委員員,管理寺內宗教事務。
雍和宮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雍和宮大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五進大殿,其中以法輪殿和萬福閣最為輝煌。兩側有鼓樓、鐘樓、碑亭、講經殿、密宗殿、藥王殿、西殿、戒臺樓、班禪樓等建筑,相互對稱,形成一座布局完整、具有融漢、滿、蒙、藏建筑特色於一體的喇嘛教寺院。它的布局特色是前半部疏朗開闊,後半部密集起伏。前半部的影壁、木石、牌樓點綴,深遠的甬道,濃郁的古松翠伯,給人以幽靜、深遠之感。從昭泰門以後建筑群密集起伏,殿閣錯落,飛檐宇脊縱橫,與前半部形成鮮明對照。雍和宮南門囗是三座精美的牌樓,高大華麗,氣勢非凡,牌樓正面和背面的匾額均為乾隆皇帝所書,北牌樓的匾為“寰海尊親”、“群生仁壽”,東牌樓為“慈隆寶葉”、“四衢凈辟”,西牌樓為“福衍金沙”、“十地圓通”。
雍和宮擁有眾多極具特色的佛教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有:
一、木雕“三絕”,指五百羅漢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龕。“五百羅漢山”在其中以法輪殿和萬福閣最為輝煌殿,整個山體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層巒疊嶂、閣塔錯落;五百個用金、銀、銅、鐵、錫鑄制的羅漢置身其間;講演佛法的、降龍伏虎的、乘鶴飛升的,或坐或臥,或醉或思,或笑或癡,造型逼真,神態各異,姿勢生動,雕技精湛??上v經戰亂,山上羅漢僅存449尊。
檀木大佛就是萬福閣的邁達拉佛。這尊巨佛是用一棵白檀樹的主干雕成的,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埋有8米),直徑8米,全重約100噸,是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像。其緣起是由於雍和宮坐落在柏林寺右,乾隆帝恐其影響“龍潛禁地”風水,準備在雍和宮北部空曠之地建高閣供一大佛,以作靠障,借助佛力保佑平安。1750年乾隆帝將治藏大權交七世達賴喇嘛。達賴為報答“浩蕩皇恩”,用大量珠寶從尼泊爾換來這棵巨大的白檀樹。由西藏經四川,歷時三年之久運至雍和宮。之後,先搭蓋一座“蘆殿”雕刻大佛,然後再建萬福閣。“邁達拉佛”是蒙古語,梵文音譯“彌勒”,漢語意思是“當來下生佛”?!稄浝障律洝氛f他是釋迦牟尼弟子,被釋迦指定做接班人,先於釋迦涅盤,升入兜率天,56億7千萬年後,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即“未來佛”。這尊大佛體態雄偉,全身貼金,鑲有各種珠寶。他身上披的大袍,連裹帶面就用去了5400黃緞。
楠木佛龕在萬福閣東廂的照佛樓內,上下兩層共10間樓房,樓里有一尊照佛(旃檀佛)。佛經說,釋迦牟尼到兜率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講《涅盤經》,佛弟子請求佛留下影像,畫師畫像時不便直視佛,只好請佛站在水邊,照水中佛影畫,所以叫“照佛”。佛像畫好浚,用旃檀木按佛的形象制作:右手屈臂上伸,稱“施無畏印”,表示佛能除眾生苦;左手下垂,名“與愿印”,表示佛能滿眾生愿。後來,仿照此形象制作的佛像也叫“旃檀佛像”。照佛樓的照佛是仿木刻旃檀佛,用銅澆鑄而成,很名貴,但供奉這尊照佛的楠木佛龕更為名貴;佛龕從地面直達樓頂,高約十幾米。照佛背後有一火焰背光是楠木雕刻并涂以黃色,黃銅鏡鑲嵌在背光中,夕照時,佛像生輝,蔚為奇觀。同時,利用透雕手法突出的99條立體金龍翻騰於云海之中,形態逼真。
二、銅鑄須彌山,雍和宮大殿前的庭院里,橢圓形漢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有座高達1.5米的青銅“須彌山”。須彌山是梵文Sumeru的音譯,意譯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據說是世界的中心。佛經認為,世界的最底層是風輪,其上是水輪,再上是地輪。地輪之上有九山八海,須彌山就在這山海之間。須彌山高84,000由旬(“由旬”是古印度計算距離的單位),日月環繞須彌山回旋出沒,三界諸天也依須彌山層層建立。須彌山腰有“犍陀羅山”,山外有鐵圍山所圍繞的咸海,咸海四周還有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這四大部洲就由四位天王護持。須彌山頂部為“帝釋天”。帝釋天下面有一圈星象圖,是按古代天文觀測的結果依次排列的。據說造些星座的分布和標記大體上符合現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在佛教中,須彌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山頂的帝釋天自然也就是世界最高的天,是天堂極樂之處。因為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佛祖釋迦牟尼經常在此講經說法。不少寺院石窟佛都坐在叫做“須彌座” 的座位上,成為一種象徵。
三、“堅三世佛”。雍和宮大殿原是雍親王胤禛在府裹升殿受賀的地方,叫“銀安殿”。雍和宮改為喇嘛廟後,銀安殿成為正殿,便供奉三尊高2米的銅佛,兩座漢白玉石座上排列蒙麻披金的十八羅漢。這三尊銅佛都結跏趺坐。佛像背後是蛟龍背光。背光象微像的身光,成葉形屏風狀,上雕刻蛟龍象徵釋迦牟尼涎生時九龍灌浴。這三尊銅像的中間為釋迦牟尼佛,他是現在世的佛,結跏趺坐,右手放在右腿膝蓋上,稱“成道印”,表示他在大地上艱苦卓絕的修行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左手向上放在左腿上是“禪定印”,表示他靜坐思慮人生的無盡苦難。東邊上首是燃燈佛,他是代表過去世的佛,佛經說他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釋迦牟尼前世曾買五莖蓮花供獻燃燈佛,燃燈佛預言釋迦牟尼九十一劫後之“此賢劫”(現在世)時成佛。燃燈佛結跏趺坐,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扣在一起,合成一個圓圈,表示修成正果。西邊彌勒是代表未來的佛。他結跏趺坐.雙手成“說法印”,表示他56億7千萬年後,“三會龍華”,對天、人、地、眾生說法。大殿供這三尊佛,表明從無限久遠的過去,到無限遙遠的未來,都是佛的世界;這是從時間上說佛教歷史悠久、生命久長。由於時間從上古到今世到未來呈堅向,所以稱“豎三世佛”。
四、六道輪回圖。雍和宮萬福閣東廂的照佛樓,原是乾隆生母供佛之處。那里陳列著兩幅畫像:旃檀佛畫像和“六道輪回”。佛教是主張眾生平等的,認為世世代代的人處於不停的車輪般的回旋之中,機會均等。人死了以後,來世有六種“出路”:或為天神,或為人或為阿修羅,或為畜生,或為餓鬼,或下地獄?!堕L阿含經》說,人在來世的歸宿,主要看現世的表現,如積善德,下等種姓下世可成為上等種姓;如劣跡不堪,上等種姓下世也會成為下等種姓,甚至淪為地獄,這一切就是佛教所說的“輪回”。“六道輪回圖”繪一個長爪三眼、形如黑熊的巨大怪物坐在地上,抱著一個大車輪形的圓圈。圓圈四周彩繪各種人物和奸、殺、搶劫、欺詐、偷、盜、吃、喝、嫖、賭等惡行劣跡。幾股氣流將圓輪分成六道。第一道內五色云端中宮闕巍峨,宛若仙境,第二道內市井社會,平民百姓,稱“人道”;第三道內硝煙四起,有水、火、旱、澇,稱“阿修羅道”;第四道內男女鬼怪,囗內生煙,骨瘦如柴,正受嚴刑拷打,稱“餓鬼道”;第五道內豬狗牛馬、魚介昆蟲,稱“畜生道”;第六道內刀山冰谷,火海煉獄,鬼怪在受煎熬,稱“地獄道”。此圖形象地儆戒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達到勸惡從善的目的。
另外,在法輪殿西邊木架上有《大藏經》108部,東邊木架上有《論藏經》207部。在殿內小玻璃格內展出兩部藏文金字經,是乾隆皇帝親筆抄寫的《藥師經》、 《大白華蓋俄軌經》。殿東西兩邊墻上有精細的壁畫,描述了釋迦牟尼的傳教歷史。雍和宮後樓內還供奉一尊三頭六臂形狀的“大白傘蓋佛母像”。左邊供奉著白救度佛母像,右邊是綠救度佛母像。樓左邊是東順山殿。
除上述文物外,雍和宮還有木刻三佛、宗喀巴銅像、十尊銅質歡喜佛、臘八粥大鍋以及“大五供”、“七珍”、“八寶”法器等,皆為著名珍貴文物。雍和宮內現常住喇嘛有八十多人,每年來此燒香參拜者上百萬人。雍和宮現任住持是圖布丹活佛,73歲,原籍內蒙古人,現兼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政協常務委員?,F任監院是加木揚.寧杰活佛,32歲,原籍遼寧人,1983年11月出家?,F兼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北京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東城區人大代表。
5、寶珠峰潭柘寺
5、寶珠峰潭柘寺 詳細地址: 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馀脈寶珠峰南麓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馀脈寶珠峰南麓,因山有龍潭和柘樹,又名“潭柘山”,因而寺隨山名稱為“漳柘寺”。潭柘寺地理環璋極好,寺後九峰環抱,寺前山峰好象一座巨大屏風。傳說此地原名“青龍潭”,唐代法師法藏來此開山布道,青龍懼而遠遁,潭因而化為平地。
潭柘寺歷史悠久,民間曾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之說,這意味著潭柘寺歷史比北京城還要早。據清朝神穆德《潭柘山岫云寺志》記載,潭柘寺前身是晉代(265-317年)“嘉福寺”,距今約有1700年歷史,而北京城如果從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都算起,大約比潭柘寺晚800年。武則天時,寺廟擴建,改名為“龍泉寺”;金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重修后,改名“大萬壽寺”。元代及明初都有修建,但歷經變亂,寺院破壞得甚為厲害。明天順元年(1457年)恢愎舊名“嘉福寺”。清代康熙、乾隆峙期,曾進行大規模重修,又改名“岫云寺”。清代是潭柘寺最為興盛之時,已經具備今天所見規模,今日寺內建筑,大部分是明清兩代遺物。這座千年古寺,前後多次更名,正名叫什么似乎被人們淡忘了,而俗名“潭柘寺”則千古流傳,遠近聞名直到今天。
從規模來論,潭柘寺是北京郊區最大寺院。全寺因山而建,殿堂逐步升級而上,叁差錯落,層層排列,建筑精美,范圍寬廣,四周有高大圍墻環繞。寺廟內外,古木叁天,寺前流水淙淙,僧塔如林,修竹成蔭。寺院坐北朝南,全寺建筑布局可分為三大部分,主要建筑全都建在南北中主線上。中軸線最南面是一座巨大木牌坊,形制為三間四柱三樓,頂覆黃琉璃瓦,檐下裝飾有斗拱。木結構全部彩繪,前額上書金字“翠嶂丹泉”,後額書“香林凈土”,二者皆為康熙御筆。牌樓的下面放置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牌樓前有古松二株,形狀奇特,離地三米多高,枝葉掩映,相互搭擾,猶如一項綠色天棚,遮陽蔽日。山門前還育一單孔石拱橋,橫跨在深澗之上,名叫“懷遠橋”。過橋即為山門,磚石結構,歇山項,面闊三間,開有券門三座,券臉均為漢白玉石雕花,明間上正中懸匾額,上為康熙御筆“敕建岫云禪寺”。山門兩側為紅院墻,藍琉璃瓦頂,墻上畝嵌有琉璃大字,左為“佛日增輝”,右為“法輪常轉”,在陽光映照下閃閃發亮。山門迎面為天王殿,面闊三間,綠琉璃歇山頂,檐下裝飾有斗拱,大殿內供奉四尊高約三米的巨大彩塑神像。天王殿前兩旁為鐘樓和鼓樓。
大雄寶殿是全寺建筑中地位最高的大型建筑。面闊五間,從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下檐均裝飾有斗拱。上下檐明間部位懸掛有金字大匾,上檐為“清凈莊嚴”,下檐為“福海珠輪”。殿前有寬大月臺,四周繞以石欄,有漢白玉石垂帶踏步可供上下。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形碧綠琉璃鴟吻,各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鴟吻是作為鎮物出現的,傳說為龍生九子之一,屬水,克火,以其形象放置於屋脊,可鎮免火災。據說康熙皇帝初來潭柘時,在馬上看到鴟吻躍躍欲動,大有破空飛走之勢,於是命人打造金鏈子將它鎖住。鴟吻色彩鮮艷,形象生動自然,傳為元代遺物,這種古代配件現在北京地區是罕見的。大殿內正中供奉佛祖釋迦牟尼雕像,神態祥和,背後有背光,背光之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下面是石質須彌座,左古兩側分別立有阿難、迦葉雕像。這些像雕刻精美,木質漆金,為清代遺物。
大雄寶殿後是三圣殿,殿兩側植有二株巨大而有氣勢的銀杏樹。東邊一棵高達三十米,樹冠濃蔭遮蓋大半庭院,樹干需幾人合抱才能圍攏,相傳為遼代所種,距今已有千年,現在仍枝葉繁茂,生幾盎然。據說這株樹在康熙皇帝來潭柘寺時,新生出一個側枝以表慶賀。乾隆時期,皇帝下詔將造棵樹命名為“帝王樹”。西側與它對稱的一棵叫“配王樹”。中路松樹特別粗大,高入云霄,還有娑羅樹、玉蘭樹和各種名貴花木、果樹等。寺中天王殿的廓子里,還有潭柘寺一寶,它是一條長約一米,重達150公斤石雕大魚。這魚遠看似銅,擊之能發出清脆樂音。古人說它是一塊寶石,其實是一塊含銅量較高的隕石。
山門里的建筑依地勢而上,一個比一個高。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建筑,名為“毗盧閣”,面闊七間,山調大脊,山墻的兩側有臺階直通上一層。下層室內有木質漆金菩薩五尊,均帶有背光。殿內掛有乾隆手書大匾“圓靈寶鏡”和厲宗萬所題“寺枕龍潭,七祖分支傳妙法”山連鷲嶺,九峰環翠擁諸天”楹聯。殿上部為三世座佛,下承六角形須彌座。站在最上層,舉目遠眺,遠處群山如黛,近處全寺盡收眼底。
寺院東部是由庭院式建筑組成的方丈院和清代皇帝行宮,主要建筑有萬歲宮、太后宮。東跨院東套間內,有一口大銅鍋,鍋口直徑四米,鍋深兩米。煮一次粥,用米10擔,據說不管多少人也吃不完這鍋粥,這就是所謂“添人不添米”之說的由來。院中極為幽靜雅致,碧瓦朱欄,流泉淙淙,綠竹蔥秀,頗有江南園林意境。
離竹林不遠,有一座方形流杯亭,重檐四角攢尖,綠琉璃筒瓦,黃琉璃寶頂,名為“猗玕亭”,亭內巨大的漢白玉石基上,雕琢者彎彎曲曲的蟠龍形象水道,像龍頭,又像虎頭,當泉水流過時,放下帶耳的酒杯(古時叫“羽觴”)浮於水上,任其漂浮,酒杯隨水流轉,止於某處的人則取而飲之。我國古代漢魏時期有“曲水流觴”的習慣,就是每年三月三日聚於曲折小溪兩旁,用耳杯盛酒放於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停下就飲,人們借此以修禊禳災。後人將這一習俗發展、延續下來,并加進新意,凡酒杯流到某人之處,那人就飲酒作詩,久之便成了一種娛樂助興的游戲了。因此,此亭又名“流杯亭”。
寺院西部院落大多由寺院式殿堂組合而成,主要建筑有戒壇和觀音殿等,一層層排列整齊,瑰麗堂皇。觀音殿是全寺最高處,面闊三間,歇山黃琉璃瓦頂,檐下裝飾有斗拱,廊下懸掛一塊金字橫匾,上為乾隆皇帝手書“蓮界慈航”。大殿內供奉觀音菩薩,斂目合十,雋秀端莊,坐在蓮花座上。在觀音殿內原保留有妙嚴公主一塊拜磚,據說過去有不少朝代帝王后妃及皇親國戚都常到這里來拜佛進香。元世祖忽必烈女兒妙嚴公主來此出家,每日來觀音殿禮拜,年長日久,腳下磚竟留下了30厘米深腳印。明代萬歷年間,孝宗太后曾把這塊磚用梨木鑲起來,帶入皇宮,可惜這塊拜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寺前塔院內有各式靈塔七十余座。塔林中的塔馬磚、石結構、平面六角形或圓形,多層密檐式。其建筑年代,遼、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其中有建於金天眷年間(l138-1149年)的海云禪師塔,建於金大定年間(1161年一1189年)的通理禪師塔等。墓塔前有石供桌,左古各植一株七葉樹??逶核闹苊芰掷@護,綠蔭濃深,環境清幽,別有一番天地。在下塔院上方,還有上塔院,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藏式磚塔10座,下層有藏式磚塔13座,都建於清代(1644—1911年)。這些僧塔為研究佛教建筑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而且潭柘寺塔林又是我國塔林中數量較多的一處,頗屬珍貴,可謂“北京第一塔林”。其中震環大師塔頗具有特色。塔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磚結構,單層覆缽式,基座特別高大,占全塔高度一半,裝飾十分簡單,覆缽呈球形,聳肩線條比較圓滑。此塔造型挺拔,風格秀逸,為墓塔中珍品。震環和尚是潭柘寺清代開山住持,曾被康熙皇帝欽命為律師。
作為潭柘寺名稱起源的龍潭,位於寺後面的集云峰上,山間橡樹蔥郁,奇花異草遍地叢生。山上有一座圍有欄桿的水池,池中龍泉涓涓不絕,清澈見底,喝一囗甘甜清冽。
至於寺名中的柘樹,是一種罕見的樹種,而且渾身是寶,據說這種樹可以治許多種病,因此遠近的人們不斷來此剝皮挖恨,致使柘樹已寥寥無幾,險些絕種,再也看不到史書記載的“柘樹千章”的情景了。1949年後,政府對此采取了有力的保護措施,使這寶貴的樹種得以保存下來,作為名寺應景之物,供人們觀賞。1957年潭柘寺被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北京市政府撥入巨款,全面修繕潭柘寺。寺院經過整修,煥然一新,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特別是春夏之際。
這里格外引人入勝,猶如一座世外桃園。潭柘寺現任監院為常道法師。自1998年夏季始,潭柘寺重新迎請僧團到寺內主持法務,誦經拜佛。
-
上一篇:老北京城的五大“鎮物”(圖)
下一篇:老北京土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