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id="zfnpn"><output id="zfnpn"></output></dl>

    <pre id="zfnpn"><rp id="zfnpn"></rp></pre>
      <video id="zfnpn"></video><em id="zfnpn"><rp id="zfnpn"></rp></em>

          老北京城的五大“鎮物”(圖)

          時間:2014-10-04 13:41:23 來源:網絡 點擊:0

          明清時,北京城出現了五大鎮物,當時按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在北京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設置了五個鎮物,用來震懾妖魔,以確保京城安全。此話純屬荒誕無稽不足為信,但它卻給北京幾處名勝古跡留了一些有趣故事。

          東方屬木,鎮物是廣渠門外神木廠的金絲楠木;西方屬金,鎮物是覺生寺(大鐘寺)的大鐘;南方屬火,鎮物是永定門的燕墩;北方屬水,鎮物是頤和園昆明湖邊的銅牛;中央屬土,鎮物是景山,景山聚土為鎮山。

          老北京五大鎮物

          西方鎮物——大鐘寺大鐘

          點擊查看下一頁

          西方屬金,鎮物是大鐘寺的大鐘。大鐘寺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皇帝祈雨的佛寺,原名覺生寺,因建寺當年從萬壽寺移來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鑄造的大鐘而得名。華嚴大鐘鑄造于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傳為祈禱“靖難之役”中死難軍士的亡靈而鑄。大鐘通高6.94米,最大直徑4米,重達46.5噸,聲音渾厚綿長,圓潤宏亮,鳴時聲聞數十里之外。鐘體內外鑄有17種經咒,計22.7萬多字。銅質精好,字畫整雋,相傳為沈度筆,少師姚文榮公(廣孝)監造,被譽為“中國鐘王”。嘉靖年間以“京城白虎方,不宜有金聲”,遂臥鐘于地。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神宗朱翊鈞又將其從漢經廠移置萬壽寺存放。寺內現設古鐘博物館,收藏了元、明、清朝古鐘160多口,集中華古鐘之大全。在欣賞古鐘韻味的同時也增加了您對鐘史、鑄鐘的知識。

          大鐘鑄造精致,采用我國優秀傳統工藝無模鑄造法,體現了我國古代冶煉技術的高超水平。鐘聲輕擊圓潤深沉,重擊渾厚洪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擊鐘時尾音長達2分鐘以上,鐘聲傳送距離為15—20公里。

          當時沒有吊車,怎樣移動大鐘?他們用智慧解決這個難題。從萬壽寺開始,一直到大鐘寺,每隔半里左右,打上一眼井,冬天用井水潑成冰道,用在冰道上拖拉的辦法,將大鐘拉到大鐘寺。然后用堆土的辦法,將大鐘一點點地抬高,而在土堆下面,事前已筑好了鐘座,四周有六根柱子和大梁,將柱子立好后架上大梁,把大鐘懸掛在大梁之后,再將大鐘下面堆的土一點點地清除掉。這樣,46.5噸重的永樂大鐘就懸掛成功了。

          --
          --
          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视频

            <dl id="zfnpn"><output id="zfnpn"></output></dl>

            <pre id="zfnpn"><rp id="zfnpn"></rp></pre>
              <video id="zfnpn"></video><em id="zfnpn"><rp id="zfnpn"></rp></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