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id="zfnpn"><output id="zfnpn"></output></dl>

    <pre id="zfnpn"><rp id="zfnpn"></rp></pre>
      <video id="zfnpn"></video><em id="zfnpn"><rp id="zfnpn"></rp></em>

          北京城的重大歷史事件

          時間:2008-04-14 21:19:21 來源:網絡 點擊:0

          (一)春秋戰國時期

          召公封燕

          召公封燕 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建立西周。采用分封制,將子弟、親戚、功臣、貴族分封各地為諸侯。召公爽,姬姓,為周之支族,活動于今陜西岐山西南,因食采于召,故稱召公。周初,召公為周王室太保,位居三公。曾輔佐周王滅紂克商及夷、奄、薄姑等方國的叛亂。

          燕王噲讓子之

          燕王噲讓子之 燕王噲元年(公元前320),以子之為相。子之權勢漸重,覬覦燕國君主地位。還通過蘇代、鹿一毛游說燕王噲讓位。燕王噲五年(公元前316),燕王噲讓君位于子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太子平和將軍市被起兵攻子之,齊宣王派兵增援?;靵y中,殺太子平和將軍市被,平定了叛亂。齊軍進入燕都,殺燕王哈和子之。公元前312年,趙國派公子職入燕,立以為王,是為燕昭王。

          燕昭王修筑黃金臺

          燕昭王修筑黃金臺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在郭隗的協助下,于易水旁修筑黃金臺,廣招天下人才,樂毅、鄒衍、劇辛等前來投奔。燕昭王采納樂毅論功授爵授祿的政治制度,并改革吏制,設相國和將軍,分掌政治、軍事大權;全國分五郡,郡下設縣;郡守和縣令由燕王任命;制定嚴酷的刑法,燕國日益強盛。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楚、韓、趙、魏五國共同伐齊。激戰于濟西,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并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樂毅墓位于房山區官道鄉富莊村東。整體呈圓形,土寶頂高約10米,占地面積約2400平方米。墓兩側現存民國4年(1915)碑記一座。碑上刻有館閣體“望諸君墓”4字。

          田單破燕

          田單破燕 燕昭王死,齊國田單利用燕惠王與樂毅不 和,施反間計,惠王撤換樂毅。田又用重金收買燕將,公元前278年,用"火牛陣"大敗燕軍。將燕軍趕出齊國。公元前279年,田單去莒迎齊襄王主政。

          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秦攻燕,兵臨易水。燕太子丹派荊軻等人以獻督亢之地圖和秦將樊於期首級之名,圖謀刺殺秦王。荊軻至秦獻圖時,圖窮而匕首見,刺秦王不中,被殺。司馬遷曾以"風蕭蕭今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描述這一悲壯之舉。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秦王派王翦率軍伐燕,同年十月拔燕都薊城。公元前222年,燕亡。

          (二)秦至隋唐時期

          韓廣稱薊王

          韓廣稱薊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陳勝、吳廣起義,原各諸侯貴族乘機起兵復國。貴族武臣投陳勝被派為將,率3000人北略趙地。后武臣脫離陳勝,自立為趙王,派舊上谷卒史韓廣為將,管理燕地。燕地貴族擁立韓廣為燕王,以薊為國都。

          臧荼稱燕王

          臧荼稱燕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秦攻趙王武臣,燕王韓廣派臧荼率兵救趙。公元前207年,在鉅鹿會戰,救趙各路軍以項羽所率的楚軍為主力,大敗秦軍。各路諸侯軍擁推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擁兵40萬,以盟主身份大封諸王,封燕將臧荼為燕王,以薊為都。原燕王改封為遼東王。臧荼到薊就任,韓廣不從,以武力抗拒,被擊殺。臧荼建新燕國,仍以薊為都。

          燕王劉旦反

          燕王劉旦反 漢元狩六年(公元前117),漢武帝封王 子劉旦為燕王,仍都薊。劉旦博學多才,廣招天下賢士。武帝覺察其有篡位的野心,將劉旦下獄。漢昭帝即位后,赦 劉旦。元鳳元年(公元前80),劉旦勾結長公主、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陰謀廢昭帝自立,事敗自殺。

          彭寵稱燕王

          彭寵稱燕王 漢建武二年(26),漁陽太守彭寵率20萬大軍,進攻幽州牧朱浮,并分兵攻打廣陽、上谷、右北平。劉秀派朱浮討彭寵,不敵而敗。建武三年,涿郡張豐與彭寵聯合攻克薊城,彭寵自稱燕王。建武四年,劉秀派將軍劉喜等人攻克涿州等地。匈奴派兵增援彭寵,被上谷太守擊退,彭寵退出薊城,據守漁陽。次年,彭被子密殺死,子密降劉秀,漁陽平。

          張堪大敗匈奴

          張堪大敗匈奴 東漢建武十五年(39),匈奴侵犯燕郡地界,騎都尉張堪率軍數千騎,大敗侵入漁洋的匈奴兵萬余騎。張堪被任命為漁洋太守,在任8年,勸農勤耕,興修水利。并于狐奴山下開稻田八千頃。張堪,字君游,河南南陽人。后人為了紀念他,建張堪廟,當地俗稱張相公廟。

          盧綰叛漢

          盧綰叛漢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劉邦滅項羽,臧荼反,劉邦親率大軍征討,俘獲臧荼,另立盧綰為燕王。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燕王盧綰與叛漢的代相國陳豨共同謀叛,漢得知派使臣召見,盧綰稱病不赴。漢高祖遂派將軍樊噲北上擊燕。復封王子劉建為燕王。

          杜洛周起義

          杜洛周起義 北魏孝昌元年(525),柔玄鎮人杜洛周于 上谷聚眾起義,號年真王。北魏令幽州刺史常景和都督元譚率軍討伐。杜洛周舉兵攻薊城。孝昌二年,安州等地戍 兵2萬倒戈策應。杜洛周聯合起義戊兵,攻克軍都關,元譚敗逃。北魏武泰元年(528),杜洛周被殺。

          羅藝占幽州

          羅藝占幽州 隋大業八年(612),隋煬帝集四方軍于涿郡,號稱200萬大軍,分兵24路,進攻高麗(今朝鮮)。大業十二年(616)北方農民軍四起,一些隋軍將領乘機割據,虎賁郎將羅藝,隨軍北上征遼。隋恭帝義寧元年(617),涿郡留守薛世雄南下征討李密,被竇建德所殺。羅藝起兵,占據幽州,自稱幽州總管。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唐天寶十四年(755)冬,平盧、范陽、河東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反唐。次年稱帝,進入長安。其部將史思明占據河北十三郡地。 肅宗至德二年(757),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安慶緒所殺。長安、洛陽為唐將郭子儀等收復。乾元二年(759),史思 明殺安慶緒,回范陽自稱燕帝,并再度攻下洛陽。兩年后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代宗廣德元年(763),史朝義 兵敗自殺,安史之亂平定。唐朝自此衰落。

          劉守光占據幽州

          劉守光占據幽州 唐亡,北方各地相繼獨立。劉守光在幽州稱王。劉守光先囚其父,自領幽州,其兄義昌節度使劉守文舉兵來攻,未分勝負,劉守文降梁。公元909年,劉守文招契丹等族人4萬,攻打劉守光于薊州。經激戰劉守文又敗,以其子劉延祿為帥再攻。劉守光懼怕后梁援兵,要挾李存昂封其為燕王。劉守光殺劉守文后,又囚其父。911年,劉守光稱大燕皇帝,國號燕。913年,后梁派周德威圍攻幽州,劉守光困守孤城,父子被擒,皆殺。劉守光父子統治幽州19年至此結束。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 公元936年,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稱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義父,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聯合契丹攻打后唐。契丹出兵大敗太原守將張敬達。同年十一月,石敬瑭稱帝,為大晉皇帝。公元938年,后晉石敬瑭向契丹正式割讓燕云十六州,即: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云、應、寰、朔、蔚。耶律德光占十六州后,建立遼朝。

          (三)遼金時期

          高梁河大戰

          高梁河大戰 又稱幽州戰役。公元979年,宋太宗欲奪幽州。六月,宋遼兩軍大戰于燕京郊北沙河,宋軍快速進至燕京城下,宋太宗設軍營于城南寶光寺。遼南京(燕京)守將韓德讓困守城池。宋軍圍城一月有余,久攻不克,加之天氣炎熱,宋軍斗志松弛。七月,遼將耶律休哥援兵趕到與耶律沙等合戰宋軍于高梁河上,宋軍敗退。

          雍熙之役

          雍熙之役 宋雍熙三年(986),宋軍30萬,分五路攻遼。首路由保定出發趨涿州;二路從雄州沿拒馬河北上;三路、四路、五路從東、西、北三面合圍,最后會師燕京。中路因糧草未至,岐溝一戰敗歸。西路因內部分裂,進攻失利。主將楊業死,遼兵士氣大振。景德元年(公元1004),遼軍30萬南下戰至黃河北岸。宋真宗與遼議和,簽約"澶淵之盟。"

          金海陵王遷都燕京

          金海陵王遷都燕京 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金,定都會寧。11.22年,金兵攻打遼陪都燕京。1125年,再次攻打燕京,獲勝。1149年,海陵王完顏亮登基,決定遷都燕京。金天德三年(1151),命張浩等修建燕京新都,天德五年(1153)下記遷都燕京,并改年號為貞元。

          中都保衛戰

          中都保衛戰 金大安二年(1210),蒙古貴族首領成吉 思汗率兵南下攻金。次年二月,首克金西北邊界,取昌州 (今內蒙太仆寺旗九連城)、桓州、撫州等山后諸州,于野狐嶺北擊潰金30萬守軍。九月,攻破居庸關,守將完顏天驥,在城內街巷設下的拴馬樁致使馬騎難以作戰。入夜又火燒民房,蒙古騎兵死傷重大,被迫出城。完顏天驥戰死,完顏律明繼任,用礌木守衛,蒙古軍多次攻城不下,1212年,成吉思汗退兵。

          金中都陷落

          金中都陷落 公元1213年秋,成吉思汗率精騎南下,先攻宣德、德興,后入懷來,直抵居庸。金守軍在關外布下鐵蒺藜,并裝制新冶鐵大門,憑居庸天險置重兵防守。成吉思汗留少量騎兵對峙,自領騎兵兼夜循小徑移襲紫荊關(今易縣西)。守關金兵被俘。大將者別率騎突襲居庸南口,金兵大敗。關內外蒙古騎兵合圍中都。1215年5月,中都陷落。

          (四)元大都時期

          忽必烈建大都

          忽必烈建大都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建元中統。建立中書省,十路宣撫司及燕京行中書省。中統四年(1263),定開平為上都。至元元年(1264)升燕京為中都。至元四年,在原金中都舊城東北建造新城。至元八年(1267),建國號元。至元九年,升中都為大都,從上都遷都于燕京。從此,北京正式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元《授時歷》

          元《授時歷》 元代郭守敬于1276年至1280年主持創制的歷法。施行360余年?!妒跁r歷》運用弧矢割圓術解決黃經與赤經、赤緯的換算,運用招差法推算日、月、行星的運行度數,測算出一月為29.530593日,一年為365.2425天,和現在世界通過的公歷的一周年時間相同,比現行公歷的確定早300年。

          南坡之變

          南坡之變 元延祐七年(1320)正月,仁宗死,三月,英 宗即位。即位后推行"漢法"。為仁宗之母答已和鐵木迭兒所反對,英宗不得有所作為。遂立拜住為左丞相,拜住 揭發鐵木迭兒生前貪污巨萬的舊案,追奪官爵封贈,引起了蒙古貴族的不滿,御史大夫鐵失遂與蒙古宗親密謀,欲 刺英宗,并與鎮守漠北的晉王也孫鐵木兒約定聯合起事,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至上都南歸,駐驊南坡(今內 蒙正藍旗東北)。鐵失等以阿速軍為內應,入皇帝行帳,殺拜住,弒英宗,奉玉璽送漠北晉王住所,九月,也孫鐵木兒 即位,為泰定帝。

          毛貴進逼大都

          毛貴進逼大都 元至正十五年(1355),紅巾軍東路軍由毛貴率領,于至正十七年二月,從海州(今江蘇連云港西南)由海道入山東,連克膠州(山東膠縣)、萊州、益都、濱州、芭州等地。至正十八年二月,毛貴攻克濟南。隨后進軍河北,三月,克薊州、至郡縣棗林、柳林(均在今北京通縣境內),進逼大都。因孤軍深入,敗于柳林。

          (五)明代時期

          徐達攻克大都城

          徐達攻克大都城 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明大 將徐達攻大都,首至齊化門,填壕登城而入;封府庫圖籍,元亡。徐達至通州時,元順帝同后紀、太子、大臣,逃至上 都。洪武二年,常遇春攻上都,順帝再北逃。次年四月,元順帝病死應昌。

          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北方諸王擁兵勢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長孫朱允炆即位,為惠帝?;莸塾帽可袝R泰、太常寺卿黃子澄之策,決定削藩。將五個藩王廢為庶人,并派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使,監視燕王朱棣。燕王于建文元年(1399)以"清君側"為名,號稱"靖難",在北平舉兵南下。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占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為明成祖,改元永樂。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 鄭和,云南昆陽(今屬晉寧)回族人,明初入宮為太監,后隨朱棣起兵有功,賜姓鄭,任內官監太監,歷事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永樂三年(1405),鄭和受明成祖派遣,率官兵、水兵、翻譯、工匠、醫生等2780余人,攜帶金銀、絲綢、瓷器、布匹和銅鐵器等物,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分乘62艘巨型海船出海,先后抵達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今斯里蘭卡),1407年回國。此后,又于永樂五年(1407)至宣德七年(1433),前后6次航海出使,歷時28年,經亞非30余國進行訪問和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此舉比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的遠洋航行早87年。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 明永樂年間編纂的大型類書。明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棣委派翰林學士解縉主持纂修,太子少師姚廣孝等2000余人參加編輯,永樂二年(1404)編成,賜名《文獻大成》。后再次擴充增收重修,至永樂六年(1408)輯成22788卷,凡例、目錄60卷,計11095冊,定名《永樂大典》。全書以韻為綱、按字、句、篇名、書名分韻收錄,未刻板付印。嘉靖、隆慶年間,繕寫兩部副本,分藏于南京、皇史宬、文淵閣。南京原本、皇史宬副本明亡時散失。文淵閣副本殘缺2422卷,1900年八國聯軍入京,大部分被掠走。1960年中華書局以歷代征集的卷冊影印出版。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成祖遷都北京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明永樂元年(1403)正月,改北平為北京。明永樂四年(1406)七月,議遷都北京。派大臣宋禮等到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備料。次年征調23萬工匠,上百萬民俠及大量兵士營建北京宮殿。到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明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在奉天殿接受朝賀。明永樂十五年(1417),北京皇宮建成。明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遷都北京。

          于謙保衛北京城

          于謙保衛北京城 土木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朝廷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議和,放棄北京南遷。另一派以于謙為首,主張保衛京城,并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于謙的主張得到英宗弟朱祁鈺的同意。不久,群臣擁護朱祁鈺為帝。于謙任兵部尚書后,積極備戰保衛北京。1449年10月也先部隊挾持英宗,攻打北京。在于謙的指揮下,兵分幾路,把也先部隊擊退。也先敗后,1450年把英宗送回北京。

          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 在"土木之變"中被俘的英宗朱祁鎮返京 后,景帝朱祁鈺尊他為太上皇。1457年元月景帝朱祁鈺重病,英宗朱祁鎮與徐有貞、曹占祥等在正月十七日凌 晨,調兵干人,宣布太上皇復位,改元天順。徐有貞受命入閣。朱祁鎮即位后,逮捕于謙、范廣等人,即明史上的奪門 之變。英宗朱祁鎮登位后,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于謙處死。于謙被害后,尸體被市民收殮,由于謙的女婿運回杭州, 葬于西湖邊上的三臺山。北京市民在東城裱褙胡同于謙生前任過的地方,建立于忠肅公祠。

          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 明正統十四年(1499)蒙古瓦刺部首領也先率兵南下攻打山西?;鹿偻跽駫冻置饔⒆诼?0萬人馬親征,至大同,聞前方失利,倉皇后撤。繞道蔚州(今河北蔚縣),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被瓦刺軍追及包圍,明軍潰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劉瑾專權

          劉瑾專權 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武宗任劉瑾掌司禮監。與另7名得寵宦官,號稱八虎。以丘聚、谷大用分管東廠、西廠。劉瑾掌權期間,引焦茅,劉宇等入閣結成閹黨,把持朝政,濫設皇莊達300余處。正德三年劉瑾又加設內行廠,直接掌管。朝中趨附者多呼其"千歲"。正德五年,宦官張永告發劉瑾謀反,劉被捕"入獄"。炒其家得金銀幾百萬兩,珠玉珍寶無數。被處死。

          宮女案

          宮女案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宮女楊金英等人乘世宗在曹紀宮醉睡之機,以黃絨帶勒其頸部,已至氣息奄奄,皇后馳至方被解救。楊金英等人均被處死,史稱"宮女案"。

          庚戌之變

          庚戌之變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韃靼軍俺答率軍入古北口,兵臨城下。首輔嚴嵩,不準諸將出戰。韃靼軍在京郊掠奪8日后撤兵。事后,嚴嵩包庇總兵仇鸞,殺兵部尚書以推卸責任。史稱"庚戌之變"。

          疏劾魏忠賢

          疏劾魏忠賢 明末,宦官魏忠賢得寵,任司禮秉筆太監,自掌東廠,殘害臣民。天啟四年(1624)六月,左副都御史楊漣抗疏劾魏忠賢,列罪狀24"條。南北各省官卿貴族同奏章數十條。國子祭酒蔡毅中領監師生干余人,請求追究魏忠賢罪。天啟七年崇禎即位,諭告天下以魏忠賢罪,并令錦衣衛逮治。魏畏罪自縊而死。

          李自成攻占北京

          李自成攻占北京 明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陜西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二月進兵山西,三月十六日,包圍北京城。三月十八日,攻彰義門、西直門、平則門、德勝門。傍晚,彰義門攻克。崇幀逼周皇后自殺,又殺擯紀公主等人,在煤山(景山)壽皇亭槐樹下自縊身亡。十九日晨,李自成入北京城。李自成(1606一1645),陜西米脂人,本名鴻基。崇禎二年起義,初為闖王高迎祥部將,后繼為闖王。山海關一戰敗于吳三桂和滿族貴族的聯軍。1645年被害。

          清代時期

          清定都北京

          清定都北京 大順永昌元年(1644)四月二十日,李白成率領農民軍退出北京城。五月三日,清攝政王多爾袞統清兵入北京城。十月初一,順治帝御皇極門,詔示天下,"定鼎燕京"。清廷規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居內城,漢民住外城。為控制漢民在街巷設防木柵欄1755座,并有巡邏兵巡視。外城東、西、南、北、中,有五城御史管轄。八旗兵居內城為:正黃旗,德勝門內;鑲黃旗,安定門內;正紅旗,西直門內;鑲紅旗,阜成門內;正藍旗,崇文門內;鑲藍旗,宣武門內;正白旗,東直門內;鑲白旗,朝陽門內。

          圈地

          圈地 清初,滿族統治者用政治強制手段掠奪土地的一種方式。順治元年,清廷采納漢族官僚柳寅東的建議,圈占京郊500里以內土地,以安置滿族貴族、勛臣和八旗兵丁。本指無主土地和明朝皇族、王公貴族等遺留土地。但滿族貴族趁機強占大量民地、良田。共進行三次。第一次從順治元年十二月初五開始,二、三次分別在順治四年和康熙八年,共圈占土地約17萬頃。設置皇莊、王莊及八旗官兵田莊。滿族計量土地以"繩"為單位,每繩42畝。又稱丈量土地為繩圈,故名。幾次圈地造成漢族農民大量流徙和死亡,破壞了北京地區和附近被圈府州縣的農業生產??滴醵哪昵迨プ嫦铝钏型V谷Φ?。

          楊起隆起義

          楊起隆起義 康熙十二年(1673),楊起隆組織北京漢 族人和一些八旗家奴,計劃12月13日五更舉火起事。提 出"反清復明"的口號,組織"中興軍",自稱"朱三太子", 當中興軍八旗家奴黃吉、陳益以及其他30多人在鼓樓開 會時,被家主告密,清廷派兵包圍,楊起隆應急提前兩天 起義,中興軍失敗。齊肩王焦三,護駕指揮朱尚賢,閣老張 大等數百人被俘磔死。楊起隆突圍奔陜西,7年后被捕, 遭殺害。

          京畿圈地案

          京畿圈地案 清初圈地時(1644-1645)。攝政王多爾衷將鑲黃旗應得之地給正白旗??滴跷迥?1666),權臣鰲拜(鑲黃旗)與蘇克薩哈(正白旗)共同輔政而有隙,鰲拜倚權勢執意更換,即鑲黃旗在順義、密云、懷柔、平谷之地不動,而將涿州、雄縣、大城、新安、河間、任邱、肅寧、容城等處之地劃歸正白旗,通州、三河迤東、大路北邊至豐潤、水平周圍之地撥劃鑲黃旗。命大學士蘇納海、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酌議圈換。朱、王復奏圈地不便、旗民交困,請行停止。鰲拜矯旨將蘇、朱、王處絞,家產籍沒。1669年康熙計捕鰲拜治罪后,為蘇納海、朱昌詐、王登聯平反。

          平谷--三河大地震

          平谷--三河大地震 清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二日上午10時許,平谷、三河一帶發生了本區有史載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為8,震中烈度十一,其影響北京城區的烈度七一八。震中一帶房屋大部倒塌,人畜傷亡過半。平谷縣、通縣等地均發生火災。地震破壞面積縱長約500多公里,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河南、遼寧、 江蘇、安徽、甘肅等省市的94個縣有感。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清康熙年間編的一部字典。清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陳廷敬等奉詔編輯,成于康熙五十五年 (1716)。該書依據明代梅膺柞的《字匯》和張自烈的《正字通》加以增補擴充,以214個部首排列,按十二地支分集,附《補遺》、《備考》收冷僻和音義不全之字。全書共收字47035個,為當時國內收字最多、流傳較廣的一部字典。書中注音釋義引文錯誤較多。其后王引之著《康熙字典考征》改正引文錯誤2588條。

          頤和園

          頤和園 萬壽山和昆明湖總稱,原名清漪園,是清代皇 家園林,"三山五園"之一。位于北京西北郊,距市中心約 19公里。占地約290萬平方米。萬壽山系西山余脈,高59 米,昆明湖包括南湖、西湖、后湖(后山之溪澗),總面積 4350畝,平均水深1.5米,最深處約3米。水域占全園面 積四分之三,周圍8公里,以玉泉山和西山為背景,顯得 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有關頤和園最早記載是公元1151 年金主完顏亮遷都燕京時,在此建立金山行宮。1190年 金章宗時.是西山八水院之一(金水院),山稱金山,水稱 金水河。元時改稱甕山,1292年郭守敬督開河道,匯泉水 成甕山泊。嗣后遞稱大湖泊、西湖、西海。1488-1505年 明孝宗在甕山建園靜寺,1506-1521年明武宗筑別墅于 湖濱,名好山園,復改甕山為金山,大湖泊為金海。清兵入關后,改稱甕山行宮,1750年乾隆帝為慶祝母親的壽辰, 在園靜寺原基改建成大報恩延壽寺,甕山更名為萬壽山, 改金海為昆明湖,環以圍墻,稱清溺園。中國歷代帝王自桀封即有宮苑池沼之建筑,秦阿房宮、漢上林苑、宋壽山 民岳園等。清漪園及相鄰的圓明園可謂集歷代離宮之大成。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毀,1888年慈禧移用海軍經費約3000余萬兩銀子,重加修建,取"頤養沖和"之意,改稱頤和園。1900年復遭八國聯軍破壞,1902年重修,即成現規模。辛亥革命后屬溥儀私產,1914年由遜清皇室售票開放。1924年辟為公園。1949年后成為北京主要游覽點之一,每年游人達一千萬人次。頤和園中除湖、山之外,有宮殿廳軒,樓閣亭堂,寺觀塔臺,齋榭9-0橋廊,建筑布局,效法江南園林的優點,隨地各異其趣,很少雷同之處。全局大體可分為東宮門與東山、前山、后山、昆明湖幾部分,也可分為行宮區和風景區。

          東宮門 頤和園原有水旱十三門之稱,但主要的大門為東宮門和北宮門,東宮門為正門。東向五楹,南、北各有一座罩門,匾額書"頤和園",是光緒帝手跡。門前有銅獅2只,分列左右。門之正中石階,雕刻云龍花紋,系圓明園安佑宮之遺物。石雕和銅獅都是乾隆年間制品。正中門專為"皇帝"和"皇后"通行,兩偏門為臣于通行,太監兵夫須行走側門,東宮門內有仁壽門,門庭南北兩側各有朝房9間,舊稱南北九卿,是軍機閣部、九卿值班房。

          仁壽殿 始建于1750年,東向七楹,原名勤政殿,弘歷(乾隆)駐園時,在此聽政理事。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1886年重建,改名仁壽殿。1903年后,慈禧和光緒在此朝會大臣和接見外國使節。殿前露臺上有銅質龍鳳各2只,皆中空,系焚燒檀香之具;銅鼎4只、銅缸2只??谷諔馉帟r期,侵華日軍將銅缸運到天津,企圖劫往日本,抗戰勝利后從天津運回。銅鑄狻猊1只,傳說龍生九子,狻猊是九子之一,能辨忠奸善惡,所以把它放在殿前。此獸龍頭、鹿角、獅尾、牛蹄、全身鱗甲,并生有避火紋。狻猊原為一對,放在圓明園內,后被英、法聯軍毀壞1只。殿前有一塊太湖石,高3米,系從睿王園運來,其余為圓明園小紅林移來。此殿西側有延年井一口,系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所鑿。仁壽殿內設有象征封建皇權的紫檀木雕刻的九龍寶座,是慈禧太后和光緒帝上朝時坐的。寶座后面兩側有兩把大掌扇,是儀仗的一種,宋代時由人掌扇,清朝時則固定在寶座后面兩旁。殿內還有紫檀木雕成的屏風,上部雕有九條金龍,中間鑲嵌在玻璃鏡面上,刻有226個不同寫法的紅"壽"字。此外還有銅用(音lù)端,用端是一種神話中的動物。傳說它一天能行18000里,精通各方語言,所以常放在皇帝寶座的左右。鼎爐,琺瑯制品,供燒檀香之用。高臺角的4只鍍金大銅爐是寒冬燒木炭取暖用的。鶴燈是清代點蠟用的大燭臺,共有12只,系琺瑯制品。九桃銅香爐系乾隆年間鑄造。百蛹捧壽圖,全幅只有一個大壽字,用蝙蝠作陪襯,以此襯托"壽"字,象征慈禧多福多壽的意思。圖上有慈禧的大印記,說明是她親筆所寫,實際上是經過翰林院加工描寫而成。插屏,清代乾隆年間制成,用朱漆涂在棺木胎上,共涂漆80至90層,待涂漆晾干后再雕花紋,屏上鑲有象牙和翡翠等珍品。大鏡子,鏡框用紅木雕刻而成,高5.1米,寬1.5米,為乾隆年問制成。雕刻這面鏡子的鏡框共用3600個人工。據說這面鏡子是瑞典的贈品。樺木根獅是用樺木樹根雕成。點翠插屏,屏上是洞庭湖的風景,用翠鳥毛粘貼而成的,這種羽毛永不退色,下面有古錢形標志,說明是乾隆年間所制。太平景"象"與太平"船",象征天下太平,萬事如意;船上有八仙過海,五子登科,五子奪魁等圖象。仁壽殿內兩旁暖閣是慈禧和光緒上朝時休息的地方。放有漆寶藍大花瓶,是清代時日本政府的贈品。仁壽殿現為陳列室,北殿為圖片展覽室。

          玉瀾堂 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燒毀,1886年重建。在仁壽殿西南,因晉代詩人陸機"玉泉涌微瀾"的詩句而得名。南向五楹,門前有子母石兩塊,左右各有復堂,西為光緒寢所,東為書房,兩側有穿堂配殿各一,東曰霞芬室,西曰藕香榭。1898年光緒在此接見康有為,支持變法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先是把光緒囚禁在中南海瀛臺。當她到頤和園時,便把光緒轉囚在玉瀾堂。為防止他和外界接觸,在正殿和東西殿內所有通道各筑一堵高墻到屋頂。

          宜蕓館 玉瀾堂北面的后院,館前為宜云門,院內兩廊壁間嵌有乾隆臨摹名書法家石刻10方,東配殿道存齋額書"思風常扇",西配殿近西軒額書"藻繪呈瑞",宜云門南,有西向臨湖夕佳樓。宜蕓館是光緒隆?;屎笞〉牡胤?,南向五楹。西配殿為珍紀居住的地方。光緒被囚禁后,隆裕移居園西石丈亭西四所的第一所,珍紀移居第二所。

          德和園 位于仁壽殿北,原名怕春堂,建于乾隆年 問,是乾隆帝和大臣們賦詩和舉行酒會的地方。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1891年慈禧為慶祝60壽辰在恰春堂遺址上重建,1894年完工,共用去71萬余兩白銀。清代共建了四個宮廷大戲臺,即:德和園的大戲樓、故宮內的 暢音閣、圓明園的清音閣、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大戲樓高21米,底層舞臺寬17米,分上中下三層,翹角重檐,朱欄綠柱,十分豪華。各層樓板都是活動的,并安有滑車。舞臺頂部有7個"天井",臺底有5口"地井",可以用來表演各種水法、神怪戲。地板臺下的地下室正中,有一口深約lO米的水井,具有擴音作用。上層天花板上的"天井",主要用于聚音。演戲時可以利用"天井"和"地井"增加舞臺布景效果。如從"天井"撤下紙屑,當作降雪,或從"地井"升起蓮花,表現仙境場面。天井的設置也是為 了演出登仙或下凡的情景。頂層設有絞車,以便扮演仙人的角色通過天井降下,或演鬼怪的從地下鉆出來。據說慈禧愛看戲,當時曾把宮中專司演戲的升平署擴大到380多人。在她生日前后要連演8-9天,叫作前三后五。大戲臺對面的建筑叫頤樂殿,正殿南向七檢,看戲時,慈禧坐在殿內正中的金漆琺瑯百鳥朝鳳寶座上,光緒坐在門外左邊窗臺處,后妃們則坐在右邊窗臺處。戲臺東西兩邊的走廊是王公大臣和太監總管李蓮英及內廷官員看戲的地方。在為慈禧祝壽的日子,大戲臺的最上層是福祿壽康,中層是八仙過海等造型,底下是演正戲的一層。后院有一座玻璃嵌面的大殿,名"慶善堂"。美國女畫家卡爾曾在此為慈禧畫像?,F在德和園內服務人員身著清宮服飾,以清代宮廷禮節接待參觀者。

          永壽齋 位于德和園西,與樂壽堂后院相通。始建于光緒年間。是總管李蓮英的住處,俗稱"總管院"。

          樂壽堂 南向正殿七楹,樂壽二字取自《論語》"知者樂,仁者壽"一語。是慈禧每年4月-10月居住之地。東殿額書"舒華布實",西殿額書"仁以山悅"。庭院中置巨石,名青芝岫,四周均有題刻。此石產自北京西南郊房山,明朝官吏米萬鐘愛好奇石成癖,準備把它運到自己的花園"勺園"里裝飾庭院,但運到良鄉時,因財力竭盡,將它棄置道旁。米萬鐘為此敗家,故人稱此石敗家石。清乾隆帝去西陵掃墓時,發現此石,下令把它運到清漪園,放在樂壽堂院內。其時樂壽堂的正門"水木自親"已經建成,乾隆下令拆墻毀門,才使這塊巨石破門而入。此石很受乾隆喜愛,并取名青芝岫。青字已經剝落,芝岫二字還可辨認。青芝岫形狀奇特,狀似靈芝,夏秋季節全身被爬山虎覆蓋。殿前分列銅質鶴、鹿、瓶、缸等物,象征著"六合太平"。前后院中植紫白兩色玉蘭花、西府海棠和牡丹,寓意為"玉堂富貴"。堂之前軒臨水,額書"水木自親"四字,門前有燈桿兩桿,上架銅楣為當年掛燈之用。軒門外有一石造的雕欄碼頭,是慈禧由水路到園上岸處。樂壽堂也是慈禧的餐廳。堂內正中有一寶座,慈禧吃飯時在座前拼放三張桌子。每日飯費需60兩白銀。燒菜的達80多人,加上做茶食點心者,共120多人。樂壽堂里有鍍金九桃爐,是用來燒檀香的。大瓷盤用來置放水果。這些水果專供聞香,而非食用。堂內左右各有一幅座屏。座屏的刺繡為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右邊是孔雀開屏,左邊是百鳥朝鳳。根據中國傳統,百鳥朝鳳是寓意慈禧至高無上的尊嚴。點心專用桌的玻璃板下雕刻著杭州西湖風景,桌內養金魚,供慈禧用點心時觀賞。樂壽堂共分4室:東外室是慈禧吃早點、飲茶室,東內室是更衣和休息室,西外室是處理政務之室,西內室是臥室。九龍寶座的后室是宮女、監、執事官聽差的地方。當年,在頤和園侍候慈禧的有 100多人,在樂壽堂有48人,其中宮女20人,太監20 人,女執事官8人。樂壽堂里裝的電燈,由德國人于1903 年安裝。小電站位于文昌閣外。

          揚仁風 位于樂壽堂西,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光緒時 重修。名稱引典晉人袁宏赴任前,大臣謝安相贈摺扇一 把,暗示要"奉揚仁風"。此殿呈扇面狀,又稱"扇面殿"。

          長廊 中國園林建筑中有游廊、曲廊、回廊、花廊、水 廊和抄手廊等。頤和園的長廊是廊中最長者,它以建筑精 美、曲折多變和彩畫豐富聞名于世。1750年,乾隆為其母 觀賞昆明湖上雨景、雪景而修建長廊。它在萬壽山南麓, 面向昆明湖??傞L728米,共273間,以排云殿為中心向 東、西延伸,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自東向西建有留佳 亭、寄瀾亭、秋水亭和清遙亭。長廊的地基和廊身隨萬壽 山南麓的地勢高低起伏,四座八角重檐亭是高低和變向 的連接點。由于處理巧妙,利用左右的借景而轉移了人們 的視線,所以游長廊時并不感覺到地勢不平,走向曲折。 長廊的全部梁枋上,分別繪有大小彩畫14000多幅,這些 彩畫取材于歷史故事、古典文學作品、神話傳說、戲劇故 事。內容無一雷同。其中有500多幅繪有象征長壽的仙 鶴。1860年長廊遭英法聯軍焚毀,后慈禧下令重修諸景。 并著如意館畫師到杭州重繪。1958年和1978年對長廊 進行了兩次整修。與長廊相連屬之建筑,東為對鷗肪,西 為魚藻軒,均突出石岸,前部三面臨水,背倚長廊,在夏季 尤稱勝境。

          石丈亭 在長廊之西盡頭,亭有太湖石高約丈余,因 宋米芾嗜石,尊石為丈,而得名,其北為西四所,系住宅, "戊戌政變"后珍妃曾一度幽禁于此。

          養云軒 在樂壽堂西,門作六角形,額書"川詠云 飛",門前有蓮塘,俗稱葫蘆湖,上架一孔白石拱橋。養云 軒正殿五楹,東廂房名隨香,西廂房為含緣,為一所四合 院。是隨慈僖來園時嬪紀、命婦、格格的休息之所。慈禧 女畫師繆素筠曾住于此。

          無盡意軒 位于養云軒西的一處獨立院落。前臨荷 池,繞以曲垣,背山臨水,所謂"意行無盡是溪山"。院內墻 上裝飾有造型各異的什錦燈窗。正軒五檢,東西各有3間廂房。

          意遲云在 位于養云軒后半山坡上,光緒年間建。系敞廳3間,取自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的詩意。背疊山石,旁通曲路,為夏季乘涼勝地。

          福蔭軒 在養云軒后半山上。乾隆年始建,原名餐秀亭。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重建為舒卷形式的單體建筑,改為今名。其西有巨石刻有乾隆御題"燕臺大觀"4字,再西為重翠亭。

          國花臺 在無盡意軒以西,1904年建(光緒二十九年)。依山疊上作梯狀層臺花壇,遍植牡丹,清廷以牡丹為國花。

          含新亭 在樂壽堂后半山上,旁有二劍石,系自暢春園移來。系乾隆年始建,光緒年重修。當年茅屋野灶,悉有鄉村景物,現只余一茶臺。

          寫秋軒 在養云軒西半山上,軒左右有尋云,觀意二亭,其間曲廊相通。軒前后遍植紅楓黃櫨,軒內種菊花,是游山賞秋之處。東北為重翠亭,再東為干峰彩翠,系一城關式建筑。

          園朗齋 寫秋軒東,乾隆年始建,光緒年重修。齋三楹,前有瞰碧臺,可俯覽山林景色。

          介壽堂 在排云殿之東,原為乾隆年大報思延壽寺慈福樓基址,光緒時改建后更名。前后兩院,院內有乾隆時的連理柏樹一株。

          排云殿 前門額書排云門,南向臨湖有牌樓一座,南北兩面額書:"星拱瑤樞","云輝玉宇"。門前兩側分立銅獅兩只,松相下有"排衙石"12塊象征十二生肖形狀,為暢春園之故物。進門正中為排云殿,建筑居萬壽山中心,原為圓靜寺舊址,于1750年始由弘歷改建為大報恩延壽寺的大雄寶殿,慈僖始改建為排云殿。排云殿之名引自晉朝詩人郭璞《游仙詩》中"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門內有池,名金水河,架以石橋,名金水橋,東殿為玉華,西殿為云錦,上升石階為二宮門,入門東配殿為芳輝,西配殿為紫霄,正中為排云殿,頂覆黃琉璃瓦,連同復道夾室共為22間,為慈禧作壽受賀之所。殿前丹陛平臺,繞以石欄,上列銅龍、銅鳳、銅鼎。臺下有銅缸及露陳座。當年,石座上陳設青銅器,以示皇家之富。殿中陳列古物甚多,前后兩院配殿變陳列古物時鐘玉器書籍等類,殿側長廊斜線上升為德輝殿,亦為陳列古物之所,再拾級上升為佛香閣。

          佛香閣 位于萬壽山前山,是頤和園標志,佛香閣高21米,建筑在20米高的石砌臺基上,以8根大鐵梨木為擎天柱,頂為八角攢尖式,閣內二至三層有旋轉式樓梯,其下石級為朝天磴。1750年建大報恩延壽寺時,原打算在這里仿杭州六和塔造一座9層的延壽塔。1758年延壽塔修到第8層時奉旨停修,并拆除改建為八面三層四重榴的佛香閣。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F在的佛香閣是1891年按原樣重建,1894年竣工,耗銀78萬余兩。慈禧每逢初一、十五到此燒香祈禱。閣內原接引佛(即阿彌陀佛)已不存在。東為敷華亭,西為擷秀亭,沿亭外有石級,東通轉輪藏,西通寶云閣,西北為五方閣,均為佛香閣系列建筑,四周疊山堆石,下通石洞,回環曲折,互相連貫。用寺、觀點綴園林,為中國特有風格。環閣遠望,西郊景物盡收眼底。

          智慧?!≡诜鹣汩w北。智慧海的意思是佛的智慧如海。清乾隆年間建造,全部用磚石發券砌成,不用枋梁,俗稱無梁殿。1860年英法聯軍將殿內木制佛龕燒毀,并把后壁上1008個琉璃小佛像全部搗毀。

          轉輪藏 在佛香閣東側,正樓三楹,二層三重檐,殿內供奉佛像,殿頂飾有福、祿、壽三星,是清帝、后禮佛詠經的宗教建筑。仿宋代杭州西湖法云寺藏經閣。正殿兩側有二層八角配亭,亭內木塔可貯藏經卷,木塔有軸,下設機關,推之可轉動,由佛教法器"轉經涌"演化而來。

          萬壽山昆明湖碑 位于轉輪藏前,是園內最大的一塊御碑,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始建。碑以青白石雕制而成,通高9.87米,豎立在須彌座上。碑座、碑帽及碑體四周鐫刻圖案。碑文四面陰刻皆為乾隆皇帝御筆。正面是"萬壽山昆明湖"6字,兩側為乾隆御制昆明湖詩,背面有乾隆皇帝記述修浚昆明湖始末的《萬壽山昆明湖記》。碑文氣韻流,端莊秀麗。

          寶云閣 俗稱銅亭,在佛香閣的西邊,此亭建于乾隆年間,當年稱金殿,它是為顯示皇權的高貴與尊嚴而特意制造的。銅亭鑄造于1752年,高7.5米,重207噸,座落在漢白玉雕砌的須彌座上。據歷史記載,銅亭鑄造后,磨鑿下的銅屑達2.5噸。銅亭花紋是用中國傳統的撥蠟法鑄成的,閣內南墻上刻有鑄匠、鑿匠、撥蠟匠、木匠等的姓名。清朝時每逢初一、十五在這里舉行參拜儀式,讓喇嘛到這里來念經,為帝后祈福求壽。閣的后壁上高約10米的蓮花框是誦經時懸掛佛像的。1860年,閣內原供奉的佛像、七層雕漆佛塔和銅掐絲琺瑯供物等陳設,包括門窗全部被英法聯軍搶去,僅剩一張20噸重的銅桌。銅桌于1945年被日軍盜運到天津,抗戰勝利后才運返頤和園。閣后為五方閣,下有"石影壁",高丈余,中嵌大理石,成山水狀,閣前有一大石坊,建筑頗精,前后均有額。

          清華軒 原為延壽寺羅漢堂遺址,1892年與排云殿同時建筑,正面東西各五楹,庭中有蓮池,架以石橋。

          邵窩殿 在寶云閣西南半山處,宋時邵康節有居室名"安樂窩",清乾隆年仿此建造,名以邵窩取安樂之意。1860年毀于英法聯軍大火,光緒年重建。曲廊西通云松巢,其西有亭名綠畦亭,其南為清華軒。

          山色湖光共一樓 在對鷗肪北面,與長廊相連,是仿鎮江金山閣之制建造的。樓高三層,每層供佛。

          聽鸝館 在長廊西部清遙亭之北,正廳五楹,前有小戲樓二層,前廳十五楹,東院為貴壽無極,南北廳各三楹,旁有游廊,東南三層小樓,為山色湖光共一樓。清代帝后在此欣賞戲曲和音樂,故稱聽鸝館,已改為宮廷式餐廳。由樓經走廊至魚藻軒,可遠眺玉泉山,俯覽荷花。

          畫中游 在聽鸝館北山半坡,系二層八角閣樓,名為"澄輝閣"。東西有小樓各一,東曰愛山,西曰借秋,正中五間正殿名為"畫中游",亭后山石磷響,有自然之美,俯視藻鑒堂西堤等處煙水蒼茫,野鶴翔空,如置身畫中,前有大理石坊,刻有長額詩聯,其后為湖山真意。

          湖山真意 在畫中游北,建于清乾隆年間,原名"清音山館"。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重建。敞廳三楹,比畫中游高一層,登臨遠眺,南、西、北三面景物盡收眼底。

          清晏舫 1755年始建,船體全部用大理石砌成,長36米。乾隆建造石肪用意是引用唐朝魏征告誡唐太宗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典故。1795年乾隆死后,他的寵臣和珅被嘉慶抄家賜死,和珅的罪狀中,有一條是在他的賜園中模仿了御苑的景物。據說模仿的就是石肪。北京大學未名湖原是和砷賜園,未名湖上的石肪與這里的石肪相似,但要小得多。石肪原為中式艙樓,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船體被保存下來;1893年重建時,改成西式艙樓,并在兩側增添了石刻機輪,取"河清??h"之義,命名清晏舫。1903年加筑一層木結構的西式層樓,輪窗上嵌有五色玻璃,上下樓各有一面大鏡子,可以反射昆明湖水的波紋,坐在鏡前有如在水上漂蕩之感。當時慈禧常在石肪上飲茶作樂,觀賞湖山景色。石肪船體上有4個龍頭突出在外;下雨時,艙樓頂部的雨水通過四角空心柱流進龍口,吐出水來。這種排水設計在建筑上稱內排水。東側寄瀾堂,為登石肪必由之路。距石肪不遠有一只舊式輪船永和號,它是日本制造的。1903年日本政府將其饋贈慈僖,置于此地。

          荇橋 在石舫之北,橫跨萬字河上,橋為敞亭。清代,橋兩頭各有一座牌樓,東為"蔚翠"、"霏香"、西為"煙嶼"、"云巖"。橋西為五圣祠、迎旭樓、澄懷閣,皆四周環水,惟有荇橋可通東岸。

          寄瀾堂 位于石舫東側,面闊三間,臨湖南向,中為穿堂,西側有橋與石肪相連。

          延清賞樓 位于荇橋東北,兩層樓上下各三楹,依山 南向,南為穿堂殿、斜門殿,中間有圓亭名小有天。此數 處,原為園中西買賣街上一處鋪面建筑,舊稱小蘇州街,設店鋪點綴園景,商人用內侍充之,路西為臨河殿,因南 至荇橋,北至貝闕之一段,依河設肆,頗似蘇州,故有小蘇 州街之稱,貝闕額書宿云檐,通衢巨鎮街頭多有此種建筑,其下為城關式,頂上建閣為關羽廟,西北為船塢,再北過半壁橋,為如意門,門內西側為德興殿,再西為西宮門。

          澄懷閣 位于萬字河西岸,原為水周堂舊址,清乾隆年始建,光緒時改建易今名。

          宿云檐 位于延清賞樓北側,兩層城關式建筑,內供關帝像,乾隆御書額曰:"浩然正氣"。乾隆時,清漪園沿湖還設圍墻,此處為入園關卡,有重兵把守。

          德興殿 位于如意門內,乾隆年始建,原為侍衛房,光緒時改建,為慈禧去玉泉山、香山等處更船易轎,往來 小憩之處。

          知春亭 位于昆明湖東岸的小島上,"知春"源于宋詩"春江水暖鴨先知"。四角重檐攢尖頂。

          耶律楚材祠 在玉瀾堂前東側,有詞三楹,塑有耶律楚材像。耶律楚材(1190-1244)是元朝開國元勛,精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教、釋老、醫卜之說,為成吉思汗所重用。耶律楚材死后,元朝為他建祠。殿后有一座耶律楚材墓,殿前有乾隆御題石碑一座。

          文昌閣 位于昆明湖東堤北端,乾隆年始建,原為清漪園的城門。1984年進行整修,1985年開放。文昌閣的基座為城關式,上分三層樓,內供文昌帝君銅像,左右侍立童男、童女。登閣可望萬壽山、昆明湖,西面遠處還有連綿的群峰和玉泉塔,遠近融合是中國園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

          銅?!?755年鑄造。銅牛臥置在刻有波浪的青石座上,是擴大昆明湖時鑄置的。牛背上篆刻有清乾隆御筆《金牛銘》,意為鎮壓水患。關于銅牛有多種傳說。其一說,北京有金、木、水、火、土五鎮。昆明湖為鎮水。相傳,牛識水性。中國古代夏朝大禹治水時,為防止河水泛濫,每治理一處即鑄一鐵牛沉于河底,經過長期沿襲,人們不再把牛沉于水,而把它放在岸邊。頤和園的銅牛即據此傳說鑄造的。其二說,頤和園的排云殿是全國的中心建筑,上有佛香閣聳立,下有云輝玉字,皇帝把自己和玉皇大帝相 比,視昆明湖為"天河",在河的兩側,各建象征牛郎、織女的建筑。東側的銅牛象征"牛郎",西側的"耕織圖"象征"織女"。耕織圖在昆明湖畔的西北角頤和園墻外,立有一座造型古樸的昆侖石碑。碑座高O.5米,長2.5米,寬1米,其上雕有海水圖案;碑身高2米,寬1米,厚O.6米,正面刻有"耕織圖"三字,石碑附近原是清櫥園的一部分。重修此園時將清漪園的西部幾組建筑群放在墻外。"耕織圖"石碑也就不在園中了。其三說,銅牛是為防洪、考察水位而設的。紫禁城的地基與昆明湖東堤相比約低lO米。頤和園銅牛的水平線,高于皇宮圍墻,在乾隆年間,海淀附近每到雨季,常常大雨成災。為了皇宮安全,根據昆明湖與銅牛的水位差,及時加高皇宮圍墻,萬一昆明湖東堤決口,皇宮仍可安然無恙。銅牛長1.75米,高1.14米,寬O.84米,牛背上鑄有80字的篆文《金牛銘》。

          廓如亭 建于乾隆時期,俗稱八方亭。占地140余平方米,亭有內外三圈24根圓柱和16根方柱。亭頂采用重檐攢尖的形式,造型舒展而穩重。當年頤和園沒有東墻,亭北是煙波浩渺的湖水,亭南是干頃稻田,登亭遠眺,一望無際,廓如亭由此得名。廓如亭建造如此壯觀,是為了與十七孔橋以西龍王廟島上高臺上的樓閣亭臺遙相呼應。此亭是北京所有亭中最大者,同時也居國內現存同類建筑之冠。昆明湖南部有出水口,慈禧從水路到頤和園時,所乘之船由此入園,并到龍王廟燒香拜神后,再坐船到對岸樂壽堂去。

          十七孔橋 建于1750年,長150米,寬8米,本名長橋,由東堤通龍王廟,橋石欄桿頂上各雕有小獅三、四,形態各異,共544只,橋欄盡處,各有大石獅兩只,橋的造型兼有北京的盧溝橋和蘇州的寶帶橋的特點。雕鏤頗精,橋之中孔南北均刻有橫額和長聯。從橋兩端都可以看到中孔,中孔為第9孔,9是中國古代帝王最喜歡的數字,故設計如此。

          龍王廟 建于昆明湖中島上(俗稱蓬萊島),原來廟內有金面四海龍王像。1750年,乾隆帝建園時,將舊有龍神伺修葺后命名"廣潤靈雨祠"。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皇帝多次于廟內拈香祈雨。后人以龍王廟概稱全島,島上還有月波樓、鑒遠堂、涵虛堂等建筑。廟門前有牌坊,祠名為明代杭州十寺之一,舊時多以龍王廟建于河堤或河心。島上環周有石欄。除冬季外,北岸到此往返多乘游船。

          涵虛堂 在廣潤靈雨祠之北,堂南向,前后共八楹,乾隆時名叫望蟾閣,與排云殿隔湖相對。因式樣系仿武漢黃鶴樓,又有小黃鶴樓之稱,為南湖最高之建筑,清帝在此檢閱水陸兵將會操。原為三層高閣,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改建為一層,改為今名。嵐翠間在涵虛堂之下,北面臨湖,由涵虛堂之廊底下穿洞歷階可達。

          鑒遠堂 在龍王廟之西,南向五楹,堂后五楹名澹會軒。由鑒遠堂遙望繡漪橋、西堤、藻鑒堂等處,楊柳護堤,波平如鏡,時見水鳥追逐,有如江南風景。

          鳳凰墩 位于十七孔橋南面水域,孤立湖心,乾隆年間仿無錫之黃埠墩建造,與南湖島龍王廟對峙,寓意龍鳳呈祥。島上原有會波樓一座,樓頂立一銅鳳,可隨風轉動,亦稱觀凰樓。此樓道光年間拆毀?,F新建一座六方小亭。

          繡漪橋 臨近圍墻東南隅,其式高拱,全系石制,俗稱鑼鍋橋,湖水經此注入長河,橋面石級急峻,為園中石橋之最高者。清帝后乘船出入園必經此橋通過。憑臨橋頂觀賞,山色湖光,蔚為大觀。

          西堤六橋 北由西宮門里起,南至繡漪橋,長約四里半,仿杭州西湖蘇堤所筑,共有6橋,由北到南曰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再南為柳橋,各橋建筑式樣不同,實用與觀賞并重。界湖橋是3孔石橋,橋身呈十字狀。豳風橋原名桑萱橋,仿江南農村景點,是長方形橋亭的屋橋。玉帶橋是西堤六橋中唯一的高拱石橋,它是西堤的一處通道,帝后的龍舟可從橋下穿行,由于橋體潔白,仿佛一條玉帶而取其名,在頤和園諸橋中頗富盛名。鏡橋 名稱源于唐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詩句,有八角重檐橋亭。練橋名源自"澄江靜如練"詩句,有4角重檐橋 亭。柳橋據唐杜甫"柳橋晴有絮"詩句而得名。沿堤楊柳,夏秋景致更佳,堤西則蘆花淺水,叉港縱橫,堤東則輕舟 畫肪往來如織,游者多以西堤較遠,至者較少。西堤的西 面,有藻鑒堂、治鏡閣、暢觀堂等島嶼,據說是仿照古代造 園的"海"中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的傳說手法布置的。

          暢觀堂 在園之西南隅,玉帶橋之南,另有斜向西南 小堤可達,乾隆時仿杭州"蕉石鳴琴"景點而建。1897年 (清光緒二十三年)重修,正堂五橄頗宏敞,東三楹,其南東西各有一亭。苑路平整,清爽幽靜,地勢高聳,可望見墻外之高水湖、養水湖,俯視則蘆獲稻畦,水鳥追逐,宛如水 鄉,與園中其他景物迥然不同,堤上楊柳依依,夏秋尤饒佳趣。

          藻鑒堂 位于昆明湖最南端水域中,它與治鏡閣,南湖島鼎足而立,寓意"海上三神山"。清漪園時期,乾隆帝 曾在此休憩品若,吟詩賞景。清末,慈禧太后在這里宴請外國使臣夫人。

          治鏡閣 在暢觀堂之北,建于乾隆年間。居湖心,水上閣樓高三層,四周有內外雙城,內城與外城城樓上有四座城門,俗稱"團城"。1860年遭英法聯軍破壞?,F只有一個城基。環城皆水。 綺望軒在如意門大橋之東,東為味閑齋、構虛軒,僅剩遺址,向北臨湖為會芳堂,堂之北岸為妙覺寺,寺西為嘉蔭軒遺址。

          賅春園 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是萬壽山后山西部因地制宜建造的一座小園林。此園依山筑室,風格獨特,占地約500余平方米,由宮門、蘊真賞愜、清可軒、香巖室、 留云閣等景點組成,其中清可軒最負盛名。該軒以天然巖石為壁,猶如一座古樸的天然洞府,其建筑結構堪稱一絕。清朝,每至夏季,乾隆帝都要來此避暑,并在這里吟詩作詞,借景抒懷。這些詩詞鐫刻在清可軒及賅春園各處巖壁上,為景色清幽的園中增添了無限的意趣。在留云閣內壁間還雕鑿著一尊釋迦牟尼像、四周圍雕著十八羅漢群像,造型生動,各具面目,是清瀝園中的石雕珍品。1860年此園被英法聯軍焚毀,現僅存遺址。

          蘇州街 位于萬壽山后湖西岸,又稱買賣街,全長270米。清乾隆帝仿江南街肆而建的一條水街。據資料記載,此處鋪面房內懸掛的貨物皆由木料精制而成。清帝后游玩時,太監、宮女裝扮成村男市女,品茶易貨,以博帝后歡心。乾隆帝稱為"大塊假文章,兼復假圖畫"。1987年重新修建。

          北宮門 上下兩層的門樓,面闊5間,下層樓的3間辟為樓門,樓北各有東西朝房5間。 須彌靈境原是乾隆時在萬壽山后建造的一組宗教建筑群,由香巖宗印之閣、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等組成。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僅剩殿基,光緒時部分建筑重修。

          花承閣 在須彌靈境之東,原有"蓮座盤云殿"、"六兼齋"、"多寶塔"和"花承閣"。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只剩一座多寶佛塔,塔高五丈,八面七級,金頂石座,塔前石碑刻乾隆所書"八寶塔頌",有漢、滿、回、藏四種文字,下有圓城圍繞,塔之西南為善現寺遺址,現僅剩梵塔一座。

          香巖宗印之閣 在智慧海之北半山上,是后山最大的建筑,亦稱后大廟。原是一座三層巨型樓閣。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于1890年重修為大佛殿,仍名香巖宗印之閣。大殿北向,內有銅質"大佛像"及"十八羅漢"等物,系由前山延壽寺改建排云殿時移來,南上半坡,多為劫后遺跡。

          四大部洲 1982年修復,是一組西藏摩耶式的喇嘛寺廟,由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臺、月臺、四座喇嘛塔和一座佛殿等21座建筑組成。

          多寶琉璃塔 位于后山東部半山上,建于清乾隆年問,七級八角攢尖佛塔,高16米。白石塔座,塔身鑲砌刻有佛像的五色琉璃磚,一、三、五層券門供有佛像,鍍金銅塔剎呈鈴鐸式。

          寅輝·通云 位于蘇州街兩端,為兩座城關式建筑,東為"寅輝",西為"通云",建筑風格與蘇州街相似,體制小巧,為蘇州街的關口。北岸湖叉即通往北船塢。再東為澹寧堂故址,址南有房3間,兩側有石墻,名長行院。

          平臺亭 在湖之北岸,新建木橋一座,因名平臺亭橋,北岸綠湖,樹木繁茂,頗為幽靜。其東為益壽堂后橋。

          眺遠齋 諧趣園之北,建于光緒年間。緊臨北墻之土埠上,又名看會樓。清末,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民眾每年陰歷四月到妙峰山進香,各路"皇會"依次獻技,在墻外表演節目。

          諧趣園 在園之東北隅,宮門三楹西向,初名惠山園,因仿無錫惠山寄暢園造園而得名。1751年始建,1811年重修,取"以物外之靜趣,諧過田之中和"之意改為諧趣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1892年重建。諧趣園以一水繆為中心,四周環繞涵遠堂、湛清軒、知春堂和矚新樓等建筑,又有小橋、亭榭、游廊曲徑,曲折相連,自成格局,是中國園林建筑中園中園的布局手法。諧趣園共有橋5座,其中以知魚橋最有名。取名知魚橋是引用戰國時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丘"的一次有關知不知道魚的富有哲理的辯論游戲。一個說,魚兒游得真快樂;另一個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快樂?慈禧在頤和園時,常常在諧趣園釣魚。知魚橋在荷池東南角,為一青石平橋,橋東端有石坊,鐫有詩聯,橋西為飲綠亭。湛清軒在涵遠堂東北,南向三楹中間樹一碑,刻乾隆手題雜詠,前有小亭,額曰蘭亭,內有"尋詩逕"碑,東西通有曲廊。

          涵遠堂 建于嘉慶十六年,是諧趣園內主要建筑。原為墨妙軒,在荷池之北,建筑軒敞,面闊5間,堂前湖畔有一石碼頭?,F辟作古物陳列室。

          矚新樓 在園之西北,原名就云樓,后被英法聯軍燒 毀,光緒時重建,改名矚新樓,取矚目一新之意。上下二 層,上層柱腳與山徑地面略平,開門西向為軒,東向為樓, 下層系就崖際建筑,自上步梯而下,即至諧趣園內。樓北 叢竹流泉,宛似山溪,山石間架以板橋,鐫"嵐沼"二字,水 流淙淙,注入荷池趣極自然,石上鐫字有"泉流不息"、"玉 琴峽"等字。

          知春堂 在園之西,乾隆時名為載時堂,光緒年間改 為今名。坐東朝西,背山面水,五楹帶廊,前有月臺。咸豐帝曾在此召見軍機大臣。

          澄爽齋 在矚新樓南側,呈凸形,有露臺伸向水中。

          霽清軒 由涵遠堂后登蹬道,逶迤入垂花門內,軒三楹,北臨曲澗,東有小亭,西有清琴峽、曲廊環繞,境頗幽遂。

          清琴峽 霽清軒之西側,下有石峽,細流如琴韻,近旁奇石嶙峋,樹木蓊翳,有自然之美。

          蘭亭 取自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故事。亭內有乾隆御制"尋詩逕"詩碑。亭北為湛清軒,東為小有天亭,亭北側有涵光洞,洞上石刻"云竇"二字,為慈禧手書。

          澹碧 乾隆時名澹碧齋,光緒時重稱澹碧,慈禧曾在此垂釣取樂。

          后湖 西起界湖橋,東至諧趣園,清溪縈洄,忽狹忽闊;自西往東有半壁橋,長橋,平臺亭橋,益壽堂后橋。北宮門橋左右,為蘇州街。

          景福閣 在東山頭薈亭(雙亭)之東,廳宇軒敞面對南湖之十七孔橋,閣外地勢平闊,環以疊石,與益壽堂、薈亭、如意莊、自在莊互相連貫。是溝通園內各主要風景點的樞紐。1750年乾隆時在此建曇花閣。1892年在縣花閣舊址上建景福閣。據說"景福閣"3字是慈禧的筆跡。景福閣是慈禧賞月觀雨的地方。冬天有時來此賞雪景。

          益壽堂 在景福閣之東,四合小院,院墻鑲有什錦花窗,檐下懸慈禧手書"益壽堂"匾。正房松春齋五楹,后接抱廈3間,東西有配房,曲廊連接。院內柏木森森,古藤纏繞。是北平和平解放的談判場所。毛澤東曾在此宴請民 主人士。

          如意莊 在景福閣之東,茅屋數間,額書"樂農軒",軒旁有永壽齋、平安室,裝飾極簡,質樸無華。1902年慈禧命工匠參照京郊昌平西貫市村的農舍式樣而建。清末,屋前空地辟為菜畦、麥地、圍以竹籬。

          赤城霞起 在諧趣園之西南,為一關煙式建筑,南曰"紫氣東來",北曰"赤城霞起"。每當朝暉夕陽時,可見赤色如霞,故乾隆帝題此額。園中苑路所建關闕式高閣,如貝闕、寅輝、文昌閣、赤城霞起,其結構略同,用作添景,過之如置身驛路。紫氣東來,相傳老子過函谷關時正值太陽升起,照得云霧一片通紅,按道教的說法,這是吉祥的預兆,故有"紫氣東來"之說。赤城霞起,據說古代在江蘇有座赤城山,山上石頭均是紅色。晉朝詩人作《赤城賦》,由此得名。

          壽膳房 位于德和園東門外,為八所四合大院,俗稱"東八所"。是慈禧太后的專用膳房,100多間房屋,占地8000多平方米,多為中式四合院。慈禧晚年長居園中,每日膳食費用常例60兩白銀,太監、廚役、茶役多達128人。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 清乾隆年間纂修的大型類書。乾隆三十七年(1772)設館編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編成。收書3503種,計79337卷,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全書》。

          該書繕寫七部,分藏于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避暑山莊文津閣、江蘇鎮江文宗閣、江蘇江都(即揚州)文匯閣、沈陽文溯閣、杭州文瀾閣。文匯、文宗本毀于戰火。文源本被英法聯軍焚毀。編書同時,由永瑢、紀購等主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收錄正式入庫書3470種,存目書6819種,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編成。次年又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為其簡編本。

          木蘭秋狝

          木蘭秋狝 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蘭圍場(在今河北省圍場縣境)巡視習武,行圍狩獵。這是清代帝王演練騎射的一種方式。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乾隆五十五年(1790)建成。以后,清代帝王每年夏季都到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并處理朝政,直到秋狝之后再返回北京。清代帝王秋狝木蘭時,往往還要會聚蒙古各部王公,以籠絡蒙古上層貴族。木蘭圍場在承德避暑山莊北,林深菁密,水草茂盛,是極好的狩獵之地。避暑山莊,又名熱河行宮、承德離宮,位于承德市區北部,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離宮別苑。占地560"萬平方米。有康熙用三字題名的36景(如意洲、煙雨樓等)和乾隆用四字題名的36景(如錘峰落照、梨花伴月、四面云山、月色江聲、南山積雪等)。這些景區博采全國各地園林藝術風格而建,使山莊成為中國各地勝景的縮影。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和山岳區。其中山岳約占全園面積4/5,平原約為1/5。平原中湖泊占一半。宮殿區有正宮、松鶴齋、東宮和萬壑松風等建筑群。正宮有九進院落,主殿為"澹泊敬誠"殿,全部由楠木建成。松鶴齋在正宮東,有七進院落。萬壑松風在松鶴齋之北,為乾隆幼時讀書處,由6幢大小不同的建筑錯落布置。東宮在松鶴齋以東,已毀于火,除"卷阿勝境"殿外,僅存基址。湖泊區在宮殿區北部,是山莊的風景重點,72景中有31景在湖區,其中"月色江聲"、"如意洲"是皇帝飲宴和會客之所;金山亭和煙雨樓是眺望風景之處。平原區的試馬埭是表演摔跤和賽馬的地方。萬樹園建有蒙古包,乾隆在此宴請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節。平原西側有文律閣,為仿寧波天一閣之建筑,曾藏《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各一部。山岳區的"錘峰落照"、"南山積雪"、"四面云山"分別有3座亭,控制山莊北、西北、西三面山區。山莊的東面、北面有承德外八廟,為仿西藏、新疆一些著名寺院的形制而建。是清代喇嘛教的中心之一。

          林清起義

          林清起義 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十四日,林清派教徒200人潛入北京,準備攻打東、西華門。清廷調火器營1000余官兵鎮壓。起義軍因勢單力薄而失敗。十七日,林清被誘捕,二十三日,嘉慶帝在瀛臺審訊林清后處林清以碟刑。林清,宛平縣黃村宋家莊人。北京天理教首領。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1840年6月英國借口鴉片貿易發動的侵華戰爭。從18世紀末期起,英國對中國大量輸出鴉片,1838年(道光十八年)達4萬余箱。道光皇帝下令禁煙。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1839年6月3日-25日,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237萬余斤。其間英軍艦隊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正式開始。英軍攻廣州、廈門被擊退,遂北上攻占浙江定海,進犯大沽。要挾清政府談判,道光帝改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并把林則徐、鄧廷幀革職。1841年1月,英軍在雙方談判之際,以武力相威脅,攻占虎門外的兩個炮臺,強占香港島,迫使瑜善屈服。琦善的妥協行徑激起廣州民眾的義憤,道光帝決定對英作戰,派奕山到廣州主持軍事。2月英軍攻陷虎門,提督關天培殉國。4月英國政府決定擴大侵華戰爭。5月英軍炮轟廣州,奕山求和,訂立《廣州和約》,英軍在三元里一帶遭到數萬民眾抗擊,被迫退回軍艦。從1841年8月至1842年6月,英軍又先后攻陷廈門、定海、鎮海、寧波、吳淞、鎮江。8月英國軍艦到達南京江面,道光帝派耆英、伊里布趕往南京議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結束。從此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太平軍北伐

          太平軍北伐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1814-1864)在廣西金田村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后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北伐。1853年5月北伐軍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逼近天津,咸豐帝宣布京師戒嚴。八月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鳳祥在連鎮突圍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義。李開芳退守山東茬平馮官屯。被俘后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遲處死。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向英法等國借師助剿,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內部發生楊韋之亂、石達開出走等事件。1862年曾國藩分三路圍攻太平軍,主力從安慶進攻天京。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國覆亡。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又稱英法聯軍之役。1856年,英國借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中國船“亞羅”號上的海盜,派兵進攻廣州。法國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在廣西西林被殺,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組成聯軍,攻陷廣州。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臺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佳 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同年,沙皇俄國以武力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瑗琿條約》。1859年6月,英、法、美以進京換約被拒為由,率艦隊炮擊大沽。提督史榮椿率守軍還擊,擊沉擊傷敵艦10艘,斃傷敵軍近500人,重傷英艦隊司令何伯,史榮椿戰死。1860年8月,英法聯軍18000人,由北塘登陸,進占天津。9月,清軍在北京通州八里橋迎戰英法聯軍失利。清咸豐帝、慈僖離京逃往承德。10月18日,英法聯軍 占領北京,搶劫焚毀圓明園(見火燒圓明園)。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奕訢為全權大臣議和,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11月,沙俄又脅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中國賠償巨額賠款,喪失大片領土主權。

          八里橋之戰

          八里橋之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張家灣、通州失陷 后,英法聯軍繼續西犯,于咸豐十年(1860)九月二十一日自郎家墳分3路進攻八里橋一帶。遭駐守當地的3萬清 軍抗擊,死傷干余。后因大學士瑞麟等臨陣先逃,勝保受傷,清軍潰散西撤,八里橋失陷。次日,咸豐帝率后紀宮眷 等自圓明園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見木蘭秋狝)。勝保(?-1863),滿洲鑲白旗人,蘇完瓜爾佳氏,字克齋。鎮壓太平 軍和捻軍,誘捕英王陳玉成。1863年在鎮壓陜西回民起義時,以"諱敗為勝"等罪,被責令自裁。

          張家灣之戰

          張家灣之戰 咸豐十年(1860)八月,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天津后,向北京進犯。清廷派怕親王載垣赴通州,同英、法代表談判。因英法兩國索需苛重,會談破裂。清軍將英使巴夏禮一行26人、法使13人扣押解往北京(10月8日釋放)。英法聯軍即進攻京郊軍事要隘張家灣。清軍阻擊后,被迫撤退。9月18日,侵略軍占領張家灣,將該鎮洗劫一空,婦女被逼自盡者達干人以上。同日通州失陷。

          火燒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 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后,于lO月6日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法軍隊洗劫二天后,向城內開進。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余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于圓明園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 原稱中英、中法、中俄《續增條約》。是英、法、俄三國強迫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由欽差大臣奕訢同英、法、俄代表,分別于咸豐十年(1860)十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和十一月十四日在北京簽訂。

          對英、法兩國,除確認《天津條約》仍屬有效外,又增加:①賠款銀各增為800萬兩;?、谠鲩_天津為商埠;?、蹨试S招募華工出國;?、芨钭尵琵埶镜胤揭粎^給英國;?、轀试S法國傳教士深入內地傳教,賠還沒收的天主教堂資產。

          對俄國,除確認中俄《瑗渾條約》外,又將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給俄國;規定中俄西段邊界自沙賓達巴哈起經齋桑淖爾、特穆爾圖淖爾(今伊塞克湖)至浩罕邊界,"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為界;增開喀什噶爾(喀什市)為商埠;準許俄國商人在庫倫(烏蘭巴托)、張家口零星貿易;俄國在喀什噶爾、庫倫設立領事官,在華俄人享有領事裁判權。

          祺祥政變

          祺祥政變 因發生在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咸豐十一年(1861)清咸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病死,傳位5歲的載淳,遺命載垣、端華、肅順等8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總攝朝政。定明年改元祺祥。同年11月,載淳生母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合謀,由當時留守北京的奕訢掌握軍隊,利用皇室回京時機,發動政變,逮捕顧命八大臣,將肅順處斬,載垣、端華賜死,其余5人革職。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輔政,改年號為同治。咸豐帝(1831-1861),愛新覺羅·奕,1850-1861年在位。在位期間依靠曾國藩、肅順等人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瑗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肅順(1816-1861),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字雨亭。官至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載垣·愛新覺羅氏。1825年封怕親王。在張家灣之戰中,扣押英使巴夏禮。端華·愛新覺羅氏,號端友。1846年封鄭親王。奕訢(1833一1898),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初封恭親王。與英、法、俄分別簽訂《北京條約》。1861年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支持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開展洋務運動。后受慈禧猜忌被解職。慈安太后(1837-1881),清咸豐帝后,鈕祜祿氏。同治帝即位后,尊為皇太后。慈禧太后(1835-1908),咸豐帝紀,葉赫那拉氏。其子載淳即位(同治)后,尊為太后。清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統治者。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 舊稱"同光新政"或"自強新政"。清同治、光緒年間,以恭親王奕訢、文祥、崇厚、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以及后來的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舉辦洋務事業的活動。主要是興辦實業和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陸海軍。先后創辦江南制造局、金陵機器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機器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1885年建立北洋海軍。在教育上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先后設立方言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等洋務學堂。義和團運動后,洋務派作為一種政治勢力逐漸解體。

          首批留學生出國

          首批留學生出國 洋務運動開始后,1871年9月曾國藩、李鴻章奏請清廷派留學生出國。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學生,12歲至14歲的少年30人前往美國,其中有梁敦彥、詹天佑、唐紹儀等人。以后每年30人,共派出4批。

          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 1883年12月,法軍不宣而戰,進攻越南北 部和紅河三角洲的中國軍隊。清軍失利。1884年5月清 政府派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6 月,法軍進攻諒山。8月,法國艦隊襲擊福建水師,中國損 失戰艦、商船30艘,馬尾造船廠遭破壞,傷亡700余人。 同時,法軍侵犯臺灣基隆。淡水一戰,法軍敗逃海上。1885 年初,法軍攻占諒山、鎮南關(今友誼關)。3月,幫辦廣西 軍務馮子材率軍民收復鎮南關、諒山,殲敵干余、重傷法軍統帥尼格里。劉永福率黑旗軍取得臨洮勝利。法國茹 費理內閣因此垮臺。清政府派英國人與法國在巴黎秘密 言和,訂立《停戰協定》。6月,李鴻章與法國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中法新約》)。戰事結束。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1888年3月20日,英國發動 第一次侵藏戰爭,清政府與英國締結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承認哲孟雄(錫金)歸英國保護。1903年12月lO 日,英國借口通商和邊界問題,發動第二次侵藏戰爭。8月3日攻陷拉薩。1906年4月,中英政府在北京簽訂《中 英續訂藏印條約》,承認中國對西藏的領土主權。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 日本為奪占朝鮮與中國發生的戰爭,因發生在甲午年得名。1894年5月日本出兵朝鮮。7月,日軍偷襲牙山口外豐島的北洋水師,擊沉清租用運兵的英船"高升"號,死700名士兵,俘獲清護航艦一艘,重傷一艘。同時,日軍進攻牙山附近的中國守軍。清政府8月1日下詔宣戰。9月,日軍四路圍攻平壤。守城清軍奮力抗擊??偙髮氋F陣亡。統帥葉志超棄城逃回國內。日軍繼而進占九連城、安東(今丹東)。在黃海海面,中日海軍交戰,雙方參戰艦只各12艘。日艦懸掛美國國旗作掩擴,攻擊北洋艦隊??偙嫫炫?quot;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下令還擊,傷日艦多艘。"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率艦拼撞日艦,被魚雷擊中,250名官兵殉國。"經遠"號管帶林東升中彈陣亡,戰艦被魚雷擊沉。11月,日軍攻陷大連、旅順。1895年1月,日軍派艦船25艘,陸軍2萬人,在山東成山頭登陸,攻占榮城,水陸夾擊困守威海衛的北洋艦隊。北洋艦隊顧問副管帶英國人馬格祿和美國人浩威及部分將領主張投降。提督丁汝昌服毒自盡。劉步蟾奮勇抵抗,彈盡后炸毀軍艦,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部覆滅。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鴻章赴日,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馬關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覆沒后, 清廷派李鴻章赴日談判。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在日木馬關(今下關)春帆樓簽訂了共11款的《馬 關條約》。

          主要內容是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和 澎湖列島給日本;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庫平銀;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免 征一切雜稅;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船可駛入以上各口。

          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后,4月派李鴻章赴日,與日本首相伊滕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國內各階層人士反對割地講和。5月2日(四月初八),康有為聯合各省在北京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于宣武門外達智橋松筠庵舉行會議,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力主拒簽中日和約、遷都抗戰和變法圖強3項主張。漢代以公家車馬送應舉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車"為舉人赴京應試的代稱,故史稱此舉為"公車上書"。

          強學會

          強學會 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的宣傳維新變法的政治團體,又名譯書局。光緒二十一年(1895)八月成立。該會兼具學校和政黨性質,主張變法圖強。得到軍機大臣翁同龢和工部尚書孫家鼐等人支持。有會員數十人,每10日集會一次。8月17日創辦《萬國公報》(3個月后改名為《中外紀聞》),隨《京報》附送達官貴人,在琉璃廠創辦圖書館。在上海設分會,發行《強學報》。1898年1月,慈禧太后以"私立會黨"之名,查禁強學會,封閉所辦圖書館。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人,字叔平。咸豐狀元。光緒帝師傅。支持維新變法。1897年被慈禧太后革職。

          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 11日),光緒皇帝采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主張,下詔定國是,頒布維新法令,推行新政。主要內容有:經濟方面 提倡實業,設立農工商總局和礦務鐵路總局,興辦農會和商會,修筑鐵路,開采礦產;設立全國郵政局,裁撤驛站; 創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算;取消滿人特權,準其自謀生計。軍事方面裁減綠營,精練陸海軍,籌辦兵工廠,培養 海軍人才;文教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兼學中學西學的學校;設立譯書局、編譯局,獎勵著作,允準自由 開設報館、學會;派人出國留學、游歷。政治方面刪改則例,裁減冗員;撤銷無事可辦的衙門;廣開言論,提倡官兵 上書言事等。至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發動政變,廢除新政。變法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 又稱戊戌維新。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并得到光緒皇帝支持的一次政治運動,因發生在戊戌年(1898),故名。甲午戰爭(1895)中國戰敗后,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涤袨榈热税l動公車上書,創立強學會,推進維新變法運動。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秦請光緒帝及時變法救亡。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奉旨上統籌全局折,詳論變法主張。4月12日,康有為在北京粵東會館組織"保國會",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6月11日,光緒帝接受康、梁等維新派主張,下明定國是詔書,起用維新派人士(如戊戌六君子等),并從6月至9月陸續頒發維新法令,推行新政(見百日維新)。

          戊戌政變

          戊戌政變 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發動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宮廷政變。1898年6月11日(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開始推行新政。6 月15日慈禧迫使光緒帝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9月初,榮祿調兵聚集天津、長辛店。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袁世凱,命其專辦練兵事務,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擬靠袁世凱助行新政。袁世凱表面許諾殺榮祿,誅戮后黨。但9月20日,袁世凱向榮祿告密, 榮祿當即赴京部署。夜半,慈禧囚禁光緒帝,矯旨稱皇帝"再三懇請訓政"。從21日起坐殿辦事,重掌政權。同時, 關閉北京各城門,封鎖交通,出動3000軍誓在全城搜捕維新派人士??涤袨?、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等戊戌六 君子被捕遇害。清政府隨即罷免數十名支持維新派的官員,除京師大學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廢除,戊戌變法失敗。 榮祿(1836-1903),滿洲正白旗人,瓜爾佳氏,字仲華。1902年封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在戊戊政變中被害的6位維新派志士。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生于北京。1896年為候補知府。1897年在湖南協助巡撫陳寶箴等辦時務學堂,次年辦《湘報》。1898年9月初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與楊銳、林旭、劉光第一起,稱軍機四卿。9月18日夜訪袁世凱,勸其助行新政。政變后,友人大刀王五愿保其出逃,譚以"二百年來未有為民變法流血者,流血請自嗣同始"婉拒。28日于菜市口遇害。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林旭(1875-1898),字暾谷,福建 侯官(今閩侯)人。1895年任內閣中書。1898年3月倡立閩學會。9月初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楊銳(1857- 1898),字叔嶠,四川綿竹人。張之洞的弟子。1895年參加強學會,1898年春倡立蜀學會并參加保國會。戊戌變法 中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著有《說經堂詩草》。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人。1883年任刑部主 事,1898年參加保國會。9月初升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著有《介白堂詩集》、《衷圣齋文集》。楊深秀(1849- 1898),字漪村,山西聞喜人。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郎中。1898年3月創立關學會,4月參加保國會。戊戌政變 時慈禧宣布重新訓政,他上流訪問光緒被廢之故并堅請歸政。著《楊漪村侍御奏稿》等??祻V仁(1867-1898),名 有博,號幼博。廣東南海人,康有為胞弟。1897年在澳門辦《知新報》,后在上海辦大同譯書局。1898年在北京參與維新運動。

          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事件 1900年6月14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下令槍殺義和團團民約20人。20日,克林德乘轎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途經東單牌樓時,又開槍尋釁,被清軍虎神營士兵擊斃。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清政府派醇親王赴德賠禮道歉,并在東單牌樓建克林德牌坊。1918年11月,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北京人將牌坊拆除,遷至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改為《公理戰勝》牌坊。1949年后,又改為《保衛和平》牌坊。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等反清民間秘密組織,最初流行于山東、直隸(河北)等地。以設廠練拳等方式組織民眾,參加者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平民。1898年改稱義和團,戊戊變法失敗后,清廷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調義和團進京,1900年6月在"扶清滅洋"的口號下,義和團陸續進京,在城內設壇800余所,圍困攻打東交民巷使館區,并在天津、廊坊和北京抵抗入侵的八國聯軍,由于清政府和八國聯軍的鎮壓而失敗。

          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 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奧8國組織的侵華聯軍。19世紀末,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口號,并陸續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國以保護使館為名,派兵300余名,強行入京。6月10日,西摩爾率軍2000余人進攻北京,被義和團擊退。6月13日,義和團與教民武裝發生沖突,德國公使克林德等在京殺害義和團民。6月16日,義和團開始攻打西什庫教堂。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炮臺,6月19日慈禧在御前會議上決定對各國宣戰,21日下宣戰詔,并派莊親王載勛、協辦大學士剛毅任義和團統帥。7月14日八國聯軍攻占天津,8月14日進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挾光緒帝西逃。侵略軍入城后,火燒莊王府,屠殺在王府的義和團民約1700余人,并在北京搶掠3天,后又繼之以私人搶劫。8月27日,清廷派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向八國求和,10月聯軍首領瓦德西到北京,設管理北京委員會,由各國分區占領北京城并提出議和大綱。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各國政府訂立《辛丑條約》。

          庚子賠款

          庚子賠款 清政府根據《辛丑條約》向英、法、美、德、意、日、俄、奧8個列強償付的陪款。這項賠款因系針對1900年(庚子年)的義和團運動而起,通稱庚子賠款,簡稱庚款。美國于1909年將其所得賠款的大部分,改充中國留美學生的費用。英、法等國也相繼仿效。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中國停止對德、奧兩國賠款的支付。蘇聯政府于1920年正式宣布放棄對俄庚子賠款。至1938年止,各帝國主義國家從庚子賠款中實際掠奪白銀65237萬兩,折合銀元近10億元。

          《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 即《辛丑議定書》,或《辛丑各國和約》。八 國聯軍攻占北京后強迫清政府訂立的喪權辱國條約。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年,1901)九月七日,清政府全權代表奕劻、李鴻章與英、美、法、德、日、俄、意、奧、西、荷、比等11國的代表在北京簽訂該約。主要內容有:①中國賠款銀4億5千萬兩,分39年邁清.年息4厘,本利總數在10億兩以上。以海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抵押;②在北京東交 民巷劃出一個外國使館區(實際上成為"國中之國");③大沽炮臺和大沾至北京沿線的炮臺全部拆除;④外國軍隊駐在北京和從北京到山海關沿線的12個重要地區;⑤ 由清政府下令,永遠禁止今國人民成立或參加與諸國為敵的組織,違者處死;⑧懲辦"得罪"帝國主義的官員;⑦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列六部之首。

          沈藎被害

          沈藎被害 沈藎,字愚溪,清末維新人士。湖南善化(長 沙)人。1900年在上海參與發起組織正氣會,擔任自立軍右軍統領,策劃起義。并與章炳麟、鄒容等共同鼓吹革命。 1903年將《中俄密約》之內容揭露于報端,7月19日在東京被捕。押回國內后,于31日被清政府杖殺于刑部。

          科舉制度廢除

          科舉制度廢除 光緒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詔書,宣布自光緒三十二年開始廢除科舉??婆e是中國封建皇朝選拔人才的一種考試制度。始于漢代,隋唐時期形成制度。明清兩代考生首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一律稱為儒童或童生;錄取入學后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中凜生,由官家按月發給糧食;成績次好的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額限制。成績再次的是附生,就是才入學的附學人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能參加正式科舉考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北。錄取的人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亞元。會試于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參加考試的人是貢土??既『蠓Q進士,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上面所提到的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根據這一制度秀才是功名的起點。如果在三級考試中都名列第一,這就是連中"三元"。據史書記載,自實行科舉考試起至廢科舉,連中三元的有十三人。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準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輅,清朝的錢檠和陳繼昌。

          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 清末和民國初年袁世凱建立的封建買辦軍閥集團。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編陸軍",歸北洋大臣李鴻章節制。1901年,袁世凱因出賣維新派和鎮壓義和團,被任命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所建新軍稱為北洋軍。1905年,北洋軍六鎮練成,形成北洋軍閥武裝政治集團。1912年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職,建立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權的北洋軍閥統治。1916年,袁世凱病死,北洋軍閥分化為直、皖、奉3系。直系首領為直隸人馮國璋,后為曹錕、吳佩字,受英美支持。皖系首領為安徽人段祺瑞,奉系首領為奉天海城人張作霖,都以日本為后臺。三系混戰多年。1926年,皖系軍閥段祺瑞被馮玉祥驅趕下臺。1925年至1927年,直系軍閥吳佩孚被國民革命軍擊垮。1928年,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易幟,北洋軍閥遂滅亡。

          吳樾行刺五大臣

          吳樾行刺五大臣 光緒三十一年(1905)九月二十四 日,清政府派載澤、戴洪慈、徐世昌、端方、紹英五大臣出使歐洲考察憲政,從前門火車站登車啟程。革命黨人吳樾 懷揣炸彈,喬裝官方仆從,跟隨進入,正擬投彈時,列車與車頭接軸,車身淬然被撞,炸彈自動引爆,紹英、載澤受 傷。吳樾以身殉難。吳樾(1878-1905),字夢霞,安徽桐城人。1904年創辦《直隸白話報》,有《吳樾遺書》。

          立憲運動

          立憲運動 清政府根據出國考察憲政的清宗室載澤、端方等五大臣的意見,于光緒三十三年(1906)下詔預備立憲。1907年又在中央籌設資政院,在各省籌設諧議局。各地立憲派政治團體,發表宣言,鼓吹實行君主立憲政體,并發起國會請愿運動,要求速開國會,頒布憲法,縮短預備立憲期限等。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9年后實行立憲"。同時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宣統三年(1911)皇族內閣成立,立憲派中不少人深感失望。辛亥武昌起義后,各省立憲派,遂脫離清政府,投向革命陣營。端方(1861-1911),滿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字午橋。歷任巡撫、總督。1911年率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在資州(今資中)被起義新軍殺死。

          炸攝政王案

          炸攝政王案 清宣統二年(1910)三月一日,同盟會汪精衛、黃樹中、喻培倫、陳壁君等人密謀用炸彈刺殺攝政王載淬。1908年前后,同盟會在南方發動的反清武裝起義屢遭失敗,汪精衛等人想通過刺殺攝政王以動搖清廷統治。1909至1910年3月,汪、喻、黃、陳等先后抵京,在琉璃廠以開設守真影相館為業,掩護刺殺行動。炸彈由喻培倫制造。3月21日夜,黃、喻在后海攝政王上朝途中之一橋下設置炸彈,被密探發現偵破。4月5日,汪精衛、黃樹中等人被捕,交法部永遠監禁。喻、陳逃脫。辛亥革命后,于1911年11月6日獲釋。汪精衛(1883、1944),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于廣東番禺,名兆銘,字季新。早年參加同盟會,曾主編《民報》。1938年12月,投降日本,在南京組織偽國民政府,任主席。死于日本。喻培倫(1886-1911),四川內江人,字六紀。1908年參加同盟會,專門制造炸彈,先后參加刺殺清兩江總督端方和攝政王,均未成。1911年參加黃花崗之役,被俘犧牲。陳璧君(1891-1959),廣東人,字冰如。汪精衛妻。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1911年9月,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由同盟會會員在新軍士兵和下級軍官中組織的秘密團體"文學社"和"共進社"決定在武漢發動起義,并于9月24日起義總指揮部,推蔣翊武為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因事泄,10月10日晚7時熊秉坤率眾攻占楚望臺軍械庫。11日晨占領武昌城,成立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強推黎元洪為都督。武昌起義后,14個省先后宣告獨立或光復。辛亥革命從此開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清朝的統治結束。

          通州起義

          通州起義 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后,革命黨人蔡德辰于1911年12月在京東通州張家灣鎮組織起義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并聯合學生和退伍軍人300多人,組成敢死隊,擬由通州進攻北京。未及行動,即被袁世凱破壞。蔡德辰、王五承、楊兆林、王治增、雷竹林、張雅堂、王斌等7人于1912年1月15日被捕,17日被殺害于通州。

          《中俄聲明文件》

          《中俄聲明文件》 1911年12月,外蒙古大治佛哲布尊丹驅逐清辦事大臣,宣布外蒙獨立,1912年11月與沙皇俄國簽訂《俄蒙協約》及其附件《俄蒙商務專約》。1913年袁世凱與沙俄簽訂《中俄聲明文件》,承認外蒙古自治和《俄蒙商務專約》,但同時規定外蒙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府于1919年7月宣布廢除帝俄強加給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協定,11月北京政府發布政令取消外蒙"自治"。1924年11月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1945年"雅爾塔協定"規定,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是"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1946年國民黨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

          東華門事件

          東華門事件 又稱丁字街炸彈案。辛亥武昌起義后,北京地區一系列武裝起義,均因袁世凱的破壞而遭失敗。革命黨人黃之萌、張先培、錢鐵如、吳若龍、楊禹昌、羅明典、鄭毓秀等18人,在北京組織暗殺團,待機除袁。1912年1月16日上午11時3刻,袁退朝后,乘馬車出東華門,行經東安門至丁字街(今王府井大街八面槽)時,預先埋伏在路邊店鋪樓上的革命黨人扔下炸彈,當場炸死衛隊長等10余人。黃之萌、張先培、楊禹昌等10人被鋪。1月17日、黃、張、楊在京就義。黃之萌,貴州省貴定縣人,1910年到北京參加暗殺團。張先培,貴州省貴筑縣(今并入貴陽)人,在北京陸軍貴胄學堂學習,加入共和會北京分會,組織暗殺團。楊禹昌,四川資州(現資中縣)人,保定師范學堂教員,同盟會員。

          清帝遜位

          紅羅廠事件 1912年1月26日,革命黨人彭家珍在紅羅廠刺殺宗社黨魁良弼事件。彭家珍(1887一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人。成都陸軍武備學堂畢業。1910年夏,加入同盟會。19.12年11月中旬任同盟會京、津、保支部軍事部長,準備用炸彈擊斃宗社黨魁良弼,以此促使清廷早日崩潰,彭為此寫下"絕命書"。1912年1月26日,彭喬裝至西四北紅羅廠良宅,借送名片炸斷良弼左腿,彭自己當場犧牲,時年23歲。良弼傷重,于兩天后死去。

          民國時期

          紅羅廠事件

          紅羅廠事件 1912年1月26日,革命黨人彭家珍在紅羅廠刺殺宗社黨魁良弼事件。彭家珍(1887一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人。成都陸軍武備學堂畢業。1910年夏,加入同盟會。19.12年11月中旬任同盟會京、津、保支部軍事部長,準備用炸彈擊斃宗社黨魁良弼,以此促使清廷早日崩潰,彭為此寫下"絕命書"。1912年1月26日,彭喬裝至西四北紅羅廠良宅,借送名片炸斷良弼左腿,彭自己當場犧牲,時年23歲。良弼傷重,于兩天后死去。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1912年2月,李石曾、吳玉章、吳稚暉、張繼等人為組織中國青年學生赴法國進行半工半讀,在北京發起留法儉學會。儉學會在北京成立了留法預備學校,兩年內組織了100多人赴法儉學,10多家赴法"居家儉學"。1915年,蔡元培等又在法國組織勤工儉學,和法國人歐樂、穆岱等發起在巴黎成立華法教育會。1917年國內也成立華法教育會,組織更大規模赴法勤工儉學。1919一1920年間,先后共20批約1600多人到達法國。其中著名者有徐特立、蔡和森、蔡暢和其母葛健豪、王若飛和其舅黃齊生、向警予等。周恩來、趙世炎、李維漢等也在這一時期先后赴法勤工儉學,并于1922年6月在巴黎組織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這一運動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從事政治和科學技術工作的杰出人才。吳玉章(1878-1966),四川榮縣人。早年參加同盟會,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多年從事教育工作,在北京病逝。吳稚暉(1866-1953),江蘇武進人。原名眺,后改名敬恒,清光緒舉人。1905年在法國參加同盟會。死于臺灣。李石曾(1881-1973),河北高陽人,曾名煜瀛。清大學士李鴻藻之子。1906年創"世界社"。辦中法大學,孔德學校等。死于臺北。張繼(1882一1947),生于河北滄縣。字博泉。與章炳麟、章士釗、鄒容辦《蘇報》、辦《國民日報》。病死南京。

          民元國會

          民元國會 民國成立后的第一屆國會。1912年底至1J913年初選舉產生,分參、眾兩院,其中國民黨議員占多數。1913年4月袁世凱被選為正式總統后遭解散。1916年8月復會。次年6月被張勛解散。張勛復辟失敗后,段祺瑞指使安福系操縱選舉新國會,又稱安福國會。孫中山率領舊國會中部分議員南下廣州,組織軍政府。1922年6月曹銀恢復舊國會,收買議員選他為總統。1923年lO月馮玉祥舉行北京政變,舊國會從此消失。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等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8月25日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推選孫中山為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為理事。1912年底國會開始選舉,國民黨獲多數議席。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派人在上?;疖囌敬趟浪谓倘?。4月,俄、英、日、德、法組織的五國銀行團,同袁世凱政府簽訂《善后借款合同》,以鹽稅收入為抵押,借款2500萬英鎊。宋教仁被刺和善后大借款后,一些國民黨籍的省都督通電反對借款。6月袁世凱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職務,派兵進入江西。李烈鈞在江西,黃興在南京宣布獨立,接著廣東、安徽、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先后宣布獨立。史稱"二次革命",7月底,李烈鈞從湖口敗退,黃興出走南京,宣布獨立的各省取消獨立。9月初,北洋軍攻陷南京,二次革命失敗。

          《二十一條》

          《二十一條》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日本政府以支 持袁世凱稱帝為交換條件,于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凱提出21條秘密條款。

          主要內容有: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享有的一切權利,山東土地不得讓與他國;?、谘娱L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及南滿、安奉兩鐵路的期限為99年,并承認日本在南滿及內蒙古東部的特權;?、蹪h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苤袊睾8蹫?、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葜袊毱赣萌毡救藶檎?、財政、軍事 顧問,中國警政及兵工廠由中日合辦,日本在武昌與九江、南昌間及南昌與杭州、潮州問有修筑鐵路權。袁世凱派外交總長陸徵祥、次長曹汝霖同日本代表秘密談判。5月9日,袁除對第5項外,均予承認。5月25日,陸徵祥與日駐華公使日置益在北京簽訂《關于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關于山東之條約》,激起中國人民反日愛國運動。陸徵祥(1871-1949),上海人,字子欣。1912年任袁世凱政府國務總理和外交總長。1919年巴黎和會時任中國總代表。

          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稱帝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迫使孫中山答應,只要清帝退位,就辭去臨時大總統之職。2月12日宣統皇帝遲位,14日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失敗。1914年,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1915年初,由總統府美國顧問古德諾和日本顧問有賀長雄先后發表文章,鼓吹共和政體不適合中國國情。同年8月,由楊度、嚴復等6人組織籌安會,并通電各省派代表至北京"請愿"改變國體。設立"大典籌各處",準備了龍袍、玉璽。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準備1916年元旦登極。蔡鍔等于1915年12月25日,在云南組織護國軍政府和護國軍,發布討袁檄文,旋即揮師入川作戰。孫中山派黨員至各地組織武裝,進攻袁軍。各省相繼宣布反袁。袁調兵鎮壓無效,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病死。袁世凱(1859-1916),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1895年始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椅熳兎ㄆ陂g,出賣維新派而得到慈禧寵信。1901年繼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及練點處會辦大臣,成為北洋軍閥首領。

          籌安會六君子

          籌安會六君子 又稱洪憲六君子。1915年8月,楊度、 孫額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發起組織籌安會,以討論國體問題為名支持袁世凱稱帝。

          楊度(1874-1931), 湖南湘潭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嚴復(1854-1921),福建侯官人。為近代中國著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 家與翻譯家。與另一近代翻譯家林纖(林琴南)合稱"林嚴",1896年譯成《天演倫》。

          張勛復辟

          張勛復辟 1917年5月,黎元洪總統府與段祺瑞國務 院因對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府院之爭"。6月, 黎免去段國務院總理職,并電召駐徐州張勛進京調停。張 率5000名辮子兵入京,于7月1日擁戴清室復辟,改民 國6年為"宣統九年",易五色旗為龍旗。復辟消息傳出, 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通電反對,孫中山發表了《討逆宣 言》。段祺瑞組成討逆軍,在天津附近馬廠誓師,7月12 日攻入北京,張勛兵敗,逃入荷蘭使館,復辟即告結束,歷 時12天。張勛(1854-1923),江西奉新人,字紹軒。歷任 江南提督、江蘇巡撫。病死天津。

          白話文運動

          白話文運動 五四運動前后從北京推向全國的一場文體改革運動。它提倡書面語言不用文言而用白話。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是胡適、陳獨秀、錢玄同、魯迅等。他們的主要陣地是《新青年》雜志。文言文源于先秦時期。從唐、宋以來,白話文書面語逐漸興盛。先是用較近于口語的"變文"、"語錄"一類文體傳播佛教教義,到明、清時期則出現用口語書寫章回小說,不少學者都主張書面語同口語一致。太平天國的洪仁玕提出過改革文體的方針:"不須古典之言"、"總須切實明透,使人一目了然"。以后黃遵憲主張"我手寫我口",引俗話入詩;裘廷梁則倡議"白話為維新之本"、"崇白話而廢文言"。梁啟超創制新文體。清末到民國初年,由于廢除科舉制度(1905)、辛亥革命成功推動了白話文的發展。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雜志發表文章《文學 改良芻議》,提出白話文學是文學的正宗。這個意見的提 出,是白話文運動開始的標志。得到陳獨秀、錢玄同的響 應,錢玄同提出,在強調文學革命的時候,應首先考慮應 用文的改革,1918年1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話文。5 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用白話文發表《狂人日記》。同年 底,李大釗、陳獨秀創辦白話文周刊《每周評論》;北京大 學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創辦了白話文月刊《新潮》。

          白話文的興起引起了一些學者的反對,如古文家林 紓指責白話文為"引車賣漿者言",胡先骕認為白話文"隨 時變遷"后人看不懂。與主張白話文的蔡元培等展開了一 場關于白話文和文言文的論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 后,白話文運動得到迅速發展。一年之內出現400多種白 話文報紙。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學教科書改 用白話文。以后,雖有胡先骕、章士釗先后辦《學衡》雜志 和《甲寅》周刊,繼續反對白話文,但經魯迅、白滌洲、唐鉞 等人在《向導周報》、《民國日報》上發表一系列文章,證明《學衡》派、《甲寅》派自己也做不通古文,這樣,使白話文在散文、應用文、各類文學作品甚至詩歌等方面都得到采用。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的論戰文章,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郭沫若的詩集《女神》等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這一運動結束了幾千年來以與口語脫節為特征的文言文在社會上的統治地位。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 中國近代歷史上首次由學生發起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運動。發生在1919年5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英、法、日等協約國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派代表參加會議。會上,中國代表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特權,取消中日不平等條約"二十一條",收回日本從德國手中奪走的在山東的權益。但遭到列強拒絕。北洋政府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出后,北京學生3000多人從沙灘北大紅樓出發,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會后舉行示威游行,并火燒趙家樓曹汝霖宅院,痛打章宗祥。北洋政府派軍警鎮壓,逮捕學生30多人,全北京市中等以上學校學生立即舉行總罷課并通電全國。天津、廣州、長沙、上海等地學生紛紛響應,中國在日本、法國等地留學生以及在南洋等地的僑生也舉行愛國活動。到6月3日、4日,北洋政府又逮捕北京學生近干人。6月初上海、天津、南京、武漢、九江及山東、安徽等地工人舉行了中國歷史上首次政治罷工。6月6日-10日,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撤去曹汝霖、陸宗輿與章宗祥的職務,并于6月28日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也是徹底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推動了新文化運動在全國各地展開。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人物有羅家倫、傅斯年、段錫鵬;許德珩等。羅家倫(1896-1969),浙江紹興人,字志希。倡導新文化、白話文。清華大學首任校長。死于臺北。傅斯年(1896-1950),山東聊城人,字孟真。研究歷史語言。死于臺北。段錫鵬(1897-1948),江西永新人,字書貽。死于上海。許德珩(1890-1990),江西省九江市人。創立九三學社。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病逝于北京。曹汝霖(1877-1966),上海人,字潤田,任袁世凱政府外交次長、交通總長。參加與日本談判二十一條??谷諔馉幤陂g任漢奸組織"華北臨時政府"最高顧問。死于美國。章宗祥(1879-1962),浙江吳興人,字仲和。任駐日公使。病死上海。陸宗輿(1876-1941),浙江海寧人,字閏生。參與袁世凱復辟帝制??谷諘r期為汪偽政府顧問。病死北平。

          北京市民宣言

          北京市民宣言 1919年五四運動中陳獨秀起草的宣言。內容有取消對日密約,罷免賣國官吏,取消步軍統領及警備司令兩機關,保障市民集會、言論自由,改造北京政權等。陳獨秀在前門外散發《宣言》時,被密探逮捕。經社會各界營救,9月16日獲釋。陳獨秀(1880-1942),安徽懷寧人,字仲甫。北京大學教授。主編《新青年》。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后組織取消派,被開除出黨。1942年病逝于四川江津。

          直皖戰爭

          直皖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皖系首領、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以參戰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同英、美支持的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及奉系軍閥張作霖發生沖突。1920年7月14日,直奉兩系聯合對皖系發動戰爭。戰事在北京周圍的涿縣、高碑店、琉璃河、楊村一帶進行。至18日,皖軍戰敗,段棋瑞通電辭職,直奉軍閥控制了北京中央政權。曹錕(1862一1938),天津人,字仲珊。1923年當選為大總統。北京政變時被囚禁。后被獲釋。病死天津。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發起組織,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學日刊》上正式刊登啟事,公開成立。該會以"研究關于馬克思派的著述為目的"。會員均為五四運動的積極分子,多數是北京大學學生。主要成員有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黃日葵、何孟雄、范鴻劼、朱務善、李梅羹、李駿、王有德、王復生、楊人杞等,后來會員發展到120多人。

          北京共產主義小組

          北京共產主義小組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之一。1920 年lO月,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煮在李大創辦公室,建立 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1月底,定名為中國共產黨北京 支部,李大釗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羅章龍負責宣傳。 主要成員有李大釗、張國燾、羅章龍、鄧中夏、劉仁靜、高 君宇、何孟雄、繆伯英(女)、范鴻劼、張太雷、陳為人等(一 說無陳為人)。小組建立后,出版通俗刊物,舉辦勞動補習 學校,成立工會,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派人到北方各 地建立組織。1921年7月選派代表出席在上海舉行的中 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張國燾(1897-1979)江 西萍鄉人,又名張特立。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長征中任 紅四方面軍領導。1938年投降國民黨,病死于加拿大多 倫多。張申府(1893-1986),河北獻縣人。原名崧年,號 申甫。后長期從事文獻翻譯工作。死于北京。劉仁靜(1902 -1987),湖北應城人,又名亦宇,因參加托派被開除黨 籍。曾在人民出版社工作。死于北京。范鴻劫(1897- 1927),湖北鄂城人。曾主編《政治生活》,被張作霖殺害。 張太雷(1899-1927),江蘇常州人,原名泰來。領導廣州起義時犧牲。

          直奉戰爭

          直奉戰爭 1920年后,直、奉系軍閥控制了北京政權。此后,,英美支持的直系軍閥同日本支持的奉系軍閥,矛盾日趨尖銳。1922年4月14日,奉系出兵入關討直。29日,張作霖下達總攻令,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戰事在長辛店、固安、馬廠一帶進行。5月,奉系兵敗。6月,雙方簽訂以榆關(山海關)為界的停戰協議。從此,直系軍閥控制了北京政府。1924年9月15日,張作霖趁江浙戰爭之機,再次出兵進攻直系,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戰事在山海關、九門口一帶進行,雙方投入兵力達45萬人。10月24日,直系將領馮玉祥從前線回師,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吳佩孚兩面受敵,主力覆滅,戰敗南逃。

          京漢鐵路大罷工

          京漢鐵路大罷工 亦稱"二七"大罷工。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工人在鄭州舉行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遭到吳佩孚的武力阻撓,總工會遂發動全路工人于2月4日實行總罷工。2月7日,吳佩孚在江岸、長辛店和鄭州等用武力鎮壓。工人被殺52人,傷300余人,被捕60余人,開除、流亡在外達1000余人,造成"二七慘案"。

          北京反帝大同盟

          北京反帝大同盟 亦稱北京反帝國主義大聯盟。由北 京學生聯合會、社會主義青年團、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政 治生活》社等50余團體及國會議員胡鄂公等發起組織。 1924年7月13日在中央公園(見中山公園)來今雨軒成 立。大同盟的宣言和通電中提出"撲滅帝國主義的侵略政 策"和"聯合世界被壓迫的弱小民族"共同斗爭。

          溥儀出宮

          溥儀出宮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后,通過黃郛攝政內閣會議,修改了清室優待條件,規定:"大清宣統皇帝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即日移出禁宮",同時籌組清室善后委員會。11月5日,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鐘麟、警察總監張璧會同社會名流李煜瀛,率軍警進駐故宮。當日下午4時lO分,溥儀移居后海醇親王府。溥儀(1906-1967),末代皇帝,滿族,姓愛新覺羅。曾任偽滿洲國皇帝,1959年被特赦,1964年任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在北京病逝。

          女師大風潮

          女師大風潮 1924年,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楊蔭榆 任校長。當年暑假,3名學生回南方探親,因江浙戰爭爆發,交通被阻,開學時未能返校,被楊迫令退學,遂激起公 憤,爆發了女師大風潮。1925年1月,全校學生會議先后6次發表宣言,開展"驅楊"斗爭,北京50余校組織驅章 (章士釗,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同盟,魯迅等41名北京大學教員發表反章宣言。北洋政府采取壓制政策,開除了 許廣平等6名女師大學生會重要干部,并于8月22日派軍警強行將全體學生驅趕出校,接收女師大。1925年11 月,段祺瑞政府垮臺,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復校。

          孫中山病逝

          孫中山病逝 1924年11月13日,中華民國政府非常 大總統孫中山應北京政府邀請,離粵北上,扶病入京,共商國是。在《北上宣言》中,他提出召開國民會議,推翻軍 閥統治,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廢除不平等條約等主張,得到各地民眾的支持。12月31日,孫中山到北京,受到各 界民眾lO萬人歡迎。1925年1月26日,孫中山病發入協和醫院,經診斷為肝癌晚期。2月24日,孫中山口授遺 囑及致蘇俄遺書。3月12日,召見汪精衛、戴季陶、何香凝等,并在遺囑上簽字;同日上午9時25分,于北京地安 門東大街23號逝世。3月19日,孫中山靈樞移殯中山公園社稷壇,送喪者達10萬人。至4月2日,先后有70多 萬人往中山公園致祭。4月2日,孫中山靈柩移厝碧云寺,30萬人送至西直門,萬余人送至碧云寺,并舉行公 祭。1929年5月23日在碧云寺舉行孫中山奉安公祭,26日移靈櫬南下。葬于南京中山陵。孫中山(1866-1925), 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字逸仙。早年反清,1894年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 (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聯合而成),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主張,提出民族、民權、民 生的三民主義。領導多次武裝起義。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 領導二次討袁(世凱)。1924年再次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領導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創立黃埔軍校,為北伐戰爭作好了準備。遺著編為《孫中山全集》。

          西山會議派

          西山會議派 1925年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的部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監察委員和候補中執委員鄒魯、謝持、居正、張繼、林森、戴季陶、覃政、沈定一、葉楚倫等14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開所謂"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反共、反蘇、反對國共合作的決議案。之后,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黨部",在北京成立地方黨部。這部分人被稱為西山會議派。1926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彈劾西山會議派的決議案,并處分了鄒魯、謝持等人。鄒魯(1885一1954),廣東大埔人,字海濱。早年參加同盟會。1924年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謝持(1876一1939),四川富順人,字慧生。早年參加同盟會。1930年參加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反蔣。病死成都。

          三一八慘案

          三一八慘案 1926年3月12日,馮玉祥部國民軍與 奉系軍閥作戰期間,日本軍艦掩護奉軍軍艦駛進天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被守軍擊退。日本聯合英、美等8國于 16日向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撤出大沽口國防設施的無理要求。3月18日,中國共產黨北方區委和國民黨中央北 京執行部領導,北京各界在天安門前舉行集會,通過了駁斥帝國主義的最后通牒,督促國民軍為驅逐帝國主義而 戰,組織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決議。會后,民眾到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請愿,要求拒絕8國最后通牒, 道到段祺瑞執政府衛隊的槍擊,致使46名(一說47名,其中有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學生劉和珍、楊德群等)愛國民 眾死難,200余名受傷。魯迅撰文《紀念劉和珍君》稱這一天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1865一1936),安 徽合肥人,字芝泉。皖系軍閥首領。歷任北洋政府陸軍總長、參謀總長、國務總理、臨時政府執政。病死上海。

          國民軍倒段政變

          國民軍倒段政變 1926年初,吳佩孚、張作霖,聯合進 攻馮玉祥國民軍。段模瑞準備在直奉軍隊逼近北京時,里 應外合。事泄,4月9日,國民軍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鐘麟 發動倒段政變,率部包圍臨時執政府。段被迫下臺,逃往 東交民巷外國使館。

          南口大戰

          南口大戰 1926年5月張作霖、吳佩孚、閻錫山、李景 林等,組成"討赤聯軍",出動59萬兵力,從北京東北、西北、東南、熱河和晉北,分5路進攻馮玉祥部國民軍,在南口大戰。國民軍于8月15日西撤。奉系軍閥重掌北京中央政權。

          李大釗就義

          李大釗就義 1927年4月6日,張作霖派出軍警300多人,以共產黨"煽動學生、工人預謀在首都暴動"為名,襲擊蘇聯駐華使館及附近的兵營、遠東銀行、中東鐵路辦事處、庚子賠款委員會,逮捕中共北方區委書記李大釗等80多人。4月28日,將李大釗和譚祖堯、鄧文輝等20人(其中多數是共產黨人,也有國民黨人)一齊絞殺。李大釗(1889一1927),河北樂亭人。字守常。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領導五四運動。1920年創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幫助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北京人頭蓋骨發現

          北京人頭蓋骨發現 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房山縣(今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中發現了在古人類學研究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1949年后又發現"北京人"化石,代表了40多個不同年齡性別的個體。"北京人"的頭骨高度比現代人低,腦容量平均為1088毫升,小于現代人300多毫升,但比猿類的腦容量大得多。"北京人"已能直立行走,上肢活動自如。其居住年代在距今70多萬年。在考古學上稱為舊石器時代初期,從社會發展形態看,處于原始社會初期。"北京人"頭蓋骨的發現,揭開了北京歷史的序幕。北京人頭蓋骨于抗日戰爭中散失。

          裴文中(1904-1982),河北灤縣人。字明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33一1934年還主持發掘山頂洞遺址,發現山頂洞人。

          長城抗戰

          長城抗戰 1933年中國軍隊在長城一線抗擊侵華日 軍的戰斗。1933年3月4日,日軍占領承德后,進犯長城各隘口。駐守喜峰口、羅文峪一線的宋哲元第29軍,從3 月9日至4月上旬,浴血反擊。徐廷瑤第17軍,商震第32軍,傅作義第59軍,分別在古北口、南天門、冷口、獨 石口等地,進行抗戰。但因蔣介石堅持"援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至5月下旬,中國軍隊相繼撤離長城各口,長城抗 戰失敗,日軍直逼平津。

          宋哲元(1885-1940),山東樂陵 人。字明軒。29軍軍長。七七事變中29軍奮起抗日。病死綿陽。商震(1887-1978),字啟宇。浙江紹興人,生于 保定,早年參加同盟會,死于日本。

          吉鴻昌就義

          吉鴻昌就義 吉鴻昌,字世五??谷諏㈩I。河南扶溝人。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21軍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馮玉祥反蔣失敗后,任第22路軍總指揮。同年冬奉命進攻鄂豫皖蘇區時,因反對蔣介石的政策,辭去軍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任同盟軍第2軍軍長,出師抗日,收復多倫。同盟軍失敗后,在平津等地從事抗日活動,11月9日被捕,24日在天橋就義。

          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 1935年5月,侵華日軍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對華北統治權的要求。7月,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與國民黨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達成協議(習慣上稱"何梅協定"),攫取了中國河北、察哈爾兩省和平律大部分主權。10月,日軍指使河北省香河縣漢奸暴動,占領縣城。11月,又策動漢奸進行所謂"華北五省自治運動",在通州(今通縣)成立有22個縣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國民黨政府派宋哲元等準備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關于"華北特殊化"的要求。這一系列事件史稱華北事變。

          何梅協定

          何梅協定 1935年6月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國民黨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提出"覺書",限3日內答復。何與日方秘密會談后,于7月6日復函梅津,全部承諾日方的無理要求,習慣上稱《何梅協定》。主要內容有:中國政府取消河北省和平津兩市的國民黨黨政機關;撤退駐河北省的國民黨中央軍和東北軍;撤換國民黨政府河北省主席和平津兩市市長;禁止一切抗日活動等。何應欽(1890-1987),貴州興義人,字敬之。曾任黃埔軍??偨坦?,死于臺灣。

          一二·九運動

          一二·九運動 1935年日本與國民黨政府先后簽訂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取得了控制河北,察哈爾的權力。國民黨政府準備成立變相自治的"冀察政務委員會"。12月初,北平市學生聯合會作出發起反對"自治運動"的決定。9日清華和燕京大學等校學生向何應欽的代表提出6項要求。被拒絕后,請愿學生沿長安大街游行,遭軍警鎮壓,百余人受傷,30余人被捕。次日全市實行總罷課。16日,北平學生、市民約3萬人在天橋、前門兩次召開市民大會,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延期成立。

          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 又稱盧溝橋事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 日本侵占了東北三省。之后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1933年迫使國民黨政府簽訂《塘沽協定》,1935年簽訂《何梅 協定》,同年漢奸殷汝耕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1937年6月,日軍在北平西南宛平城附近,連續舉行挑釁性軍 事演習。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搜查,并要中國駐軍撤出宛平城,遭到當地駐軍拒 絕。日軍即向宛平城進攻并炮轟盧溝橋。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抵抗,中國的抗日戰爭正式開始。吉星文 (1910一1958),河南扶溝人。字紹武。參加長城抗戰。七七事變時駐守宛平,兩度負傷。死于金門。

          平西根據地

          平西根據地 位于北平西面,平綏鐵路以南,平漢鐵路 以西。包括宛平、房山、昌平、延慶、良鄉和沸水、涿鹿、涿縣、蔚縣、宣化等縣的一部分。七七事變后,中共北平地下 組織建立平西抗日游擊隊。1938年春,鄧華支隊和宋時輪支隊先后挺進平西,組成第四縱隊,著手建立抗日民主 政權,根據地初具規模。1939年2月,以蕭克為司令員的冀熱察挺進軍在三坡成立。先后建立平西地委、平西專員 公署和6個聯合縣政府,武裝力量發展到3萬多人。鄧華(1910-1980),湖南郴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病逝 于上海。宋時輪(1907-),湖南澧陵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蕭克(1908-)。湖南嘉禾人。中國人民解放 軍上將。

          冀東抗日根據地

          冀東抗日根據地 1938年7月,中共冀熱邊特委在冀東20余縣(含今北京市轄通縣、順義、密云、平谷、昌平、懷柔等縣)和唐山礦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與八路軍宋時輪、鄧華第四縱隊相配合先后攻克9座縣城(含昌平、平谷),建立抗日政府。至1944年末,有3萬正規部隊,20萬民兵,擁有560萬人口,建立了25個聯合縣政府,并成立了冀熱遼軍區、行政專員公署。

          平北根據地

          平北根據地 位于通(州)古(北口)鐵路以西,平綏鐵路以北。包括今北京市轄的昌平、延慶、懷柔、密云、順義和河北省豐寧、灤平、張北、康保、沾源、崇禮、宣化、龍關、赤城、懷來等縣的部分地區。1938年至1940年,八路軍曾3度挺進平北,開展游擊戰爭,于1940年到1941年上半年,開辟了平北抗日根據地。

          中共北平市委建立

          中共北平市委建立 1945年9月30日中共北平市委 重新建立。劉仁任書記,武光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周小舟任宣傳部長,甘春雷任軍事部長,韓莊任秘書長。市委下設學生、工人、平民、鐵路和文化等5個工作委員會。

          沈崇事件

          沈崇事件 1946年12月24日,駐北平(今北京)的美 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皮爾遜在東單練兵場強奸北京大學女生沈崇。事后,國民黨政府以"有污友邦"為由禁止各報刊 載。30日,北平1萬多學生舉行了示威游行。接著爆發了全國學生抗議美軍暴行,要求美軍退出中國的運動。參加 學生達50多萬人,并得到工人、教員和其他人民群眾的支持。

          北京學生反饑餓反內戰運動

          北京學生反饑餓反內戰運動 1947年5月20日發生,由北京大學等大專院校和中學學生參加,是以反饑餓反內戰為口號的一次大規模民主運動。1947年2月至5月物價上漲4倍,比抗戰前夕上漲6倍,教育經費僅占政府預算的3%。5月11日,北京大學膳團負責人帶領200多同學向學校訓導處請愿;17日,召開院系代表大會,決定從19日起罷課3天,并提出立即停止內戰、提高教育經費等6項要求。5月20日,北大、清華、燕京、師院、中法、朝陽、輔仁、藝專等大學和女二中、女三中、匯文、貝滿等中學的學生及教師共15000多人,經沙灘、東四、東單、長安街、西單、景山繞城游行一周,高呼"反饑餓、反內戰"、"要民主"等口號,歷時5小時20分。之后,舉行群眾大會,決定命名沙灘北大廣場為"民主廣場"、6月2日為全國反內戰日。

          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 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在林彪、聶榮 臻、羅榮桓等領導下,根據中共中央的命令發動的一次戰 略決戰。戰役開始,將國民黨在華北的60余萬部隊分割 包圍,12月22日首先圍殲了新保安國民黨三十五軍軍 部和兩個師,24日攻占張家口,全殲國民黨十一兵團的 一個軍部和七個師。1949年1月15日,攻克天津,全殲 守軍13萬余人,俘虜華北"剿總"副司令陳長捷。1月20 日傅作義將軍接受和平改編,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 放。平津戰役共殲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

          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初平津戰役末期,傅作義將軍 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八項條件,于1949年1月20日,派全權代表鄧寶珊同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簽 訂了《北平和平解放實施辦法》。北平城內國民黨政府守軍,從26日起,陸續開到城外改編。2月3日,中國人民 解放軍正式舉行北平入城式。

          傅作義(1895-1974),山西 臨猗人,字宜生??谷諔馉幤陂g參加長城抗戰。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電力部部長。在北京病逝。鄧寶珊(1896 一1968),甘肅天水人。同盟會會員。曾任甘肅省長,在北京病逝。

          中共中央遷北平

          中共中央遷北平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林伯渠等率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由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遷至北平。遷平后,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和人民解放 軍總部,分別駐在香山公園的雙清別墅及其附近,籌劃建立全國政權。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人,字玉階。早年參加同盟會和討袁護國運動。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 歷任八路軍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國副主席,二、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76年7月6日病逝于北京。任弼時(1904-1950),湖南湘陰 人。1943年起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950年10月27 日在北京病逝。林伯渠(1885-1960),湖南臨澧人,名祖 涵。早年參加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北京病逝。

          國共和平談判

          國共和平談判 1949年初李宗仁擔任國民黨政府代 總統后,于3月24日組成以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竑、章 士釗、李蒸為代表的和談代表團與周恩來、林伯渠、林彪、 葉劍英、李維漢、聶榮臻組成的中共代表團在北平進行國 共和平談判。中共代表團提出《國內和平協定草案》,國民 黨代表團提出40多條修正意見。4月20日為最后簽字 日期。李宗仁于20日深夜電復張治中,拒絕簽字。21日, 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23日攻占南京。

          --
          --
          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视频

            <dl id="zfnpn"><output id="zfnpn"></output></dl>

            <pre id="zfnpn"><rp id="zfnpn"></rp></pre>
              <video id="zfnpn"></video><em id="zfnpn"><rp id="zfnpn"></rp></em>